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镜察形

(2009-09-15 10:54:55)
标签:

文化

书上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实样样皆非文章。文章并非情绪的载体,心情好时未必文思如泉涌,心绪烦乱时,也未必能求得一个愤怒出诗人。画家画画也是如此。把画画当成爱好,以调节心情的方式画上一幅画,或背个画箱,在穷乡僻壤之地住上一阵子,或是走马观花般在卢浮宫、蓬皮杜绕上一圈,必是一种享受。然而,画画成为一种职业,就必将使它变得沉重起来,有时更要加上一点调侃。这不是画家降低了身份,而是戏中人与戏外人的对话,旁观者观之也却是十分有趣。

近日全国各类大展开征作品,一同事十分认真的分析,油画、国画类的,汶川地震、抗灾抢险、六十年大庆的题材必定是各项奖的重点圈定范围;而设计类,奥运设计必将全部囊括。是否如此,不知。但这位同事早已动手,想是获个奖不成问题。回来稍想,觉得有理有据有分析,十分准确。其实,这也没什么不是,古早有画论把艺术空格在了“绘事后素”,“明镜察形”。反思,艺术仅仅如此吗?毕加索画过反法西斯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可毕加索画格尔尼卡并不是为了拿个大奖,而是“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毕加索之为毕加索却是由于他对图形符号的贡献。马蒂斯没画过这类的题材、大场面的东西,但他的艺术犹如安乐椅的名言,让多少人回到了艺术的本源,体验到了艺术的快乐。当人们总要解释艺术之为艺术,艺术变为一种功力的工具的时候,艺术才出了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