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带学生到门头沟灵山脚下的双塘涧写生。远山近树,破旧的与随处可见被迅速粉刷成砖灰色保温墙的农舍对立着并刺眼的混搭在一起。使人不时的联想北京申奥前把胡同墙的砖、雕统统刷成灰色的情景。审美屈于功利,随之成了问题,艺术也成了问题。其实,更多的是思考深入生活的目的,写生的目的,艺术为何物?面对眼前曾经贫穷,但更多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考。多少年来,打点行囊,爬山涉水,下乡写生似乎成了学艺术的程序,这才叫艺术源于生活,然而有几个人在写生之后能有莫奈、梵高、傅抱石那样的创造,更不用说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了。前几年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摩尔的雕塑展,大件的、小件的雕塑都是曾经在画册上见过的名作。除了雕塑,在展厅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两个展柜,展柜里堆放着摩尔随手捡来的石头、兽骨、朽木之类的物件。他要告诉人们,他的灵感很多是来自这些柜子里的东西。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美术代表团去美国考察,随程拜访抽象自然主义画派的麦克森·玛恩费德,面对画家那些在暗色背景上施加的白线,强调了一种韵律和动感的海景作品,按我们的理解,画家至少应该深入的了解大海。然而令人惊诧的是,这个画家从来都没有去过海边,灵感何来,形式何来。玛恩费德的切身体验是:她喜欢把电梯开到楼层与楼层之间观看水泥模板上那些粗糙的纹理和游动的富有律动感的痕迹。她还存有许多从河边捡来的鹅卵石,有时拿出一块,用照相机对准某个局部,然后不断的放大,这时石头的纹理会出现令人激动的线条、斑点,象海浪、象云、象一种力的堆积。所谓的体验生活之说,往往流于表面,有时带有功利性或是一种猎奇的眼光。虽然下乡写生给艺术源泉之说一个注解,同时也带来了认知上的简单一对一的对应式的思考。艺术不仅是源于生活,还在于发现身边曾经被人遗忘,忽略的东西。还是罗丹说的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