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具有偶然性,秦朝灭亡即是一例。后人对秦朝灭亡做过诸多分析,但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秦朝长城军团的神秘消失。我相信这支军队主力被坑杀了。否则,几十万秦军主力还在的情况下,秦朝还是能支撑很久的。毕竟彭城之战项羽3万骑兵就让50多万刘邦联军丢盔弃甲。那么更加凶悍的秦国军队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无法战胜的力量。这一切的变化就从沙丘之变开始。
我是不相信司马迁《史记》中对此事的描述。公子扶苏接到诏书就自杀身亡,没有产生一丝涟漪。首先,我不相信赵高那些人智商那样弱,真会这么写诏书。这里面的风险太大,万一公子扶苏选择反抗,赵高连后手都没有。古往今来的帝王对于蒙恬这样手握重兵的将领都要谨慎处理,绝不是靠诏书就可以简单解决的。前期会有细致周密的部署。况且《史记》记载蒙恬劝说扶苏不要自杀的话。如果真的在蒙恬的军营中,蒙恬既然说了这样的话,那么蒙恬绝对会阻止扶苏自杀。正常的做法是派出亲信与自己的兄弟蒙毅联系,确认事情真伪,再做下一步打算,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扶苏很轻易的自杀了,那就说明蒙恬和扶苏是被诏书骗出了蒙恬的军营。扶苏也绝不是自愿自杀的,而是被逼自杀。蒙恬拒绝自杀,最终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被处死。另外,我想沙丘之变的主谋肯定有军方人士。《史记》中说是李斯门客暂时代理了蒙恬的职务。这也说不通,军队是极度讲究资历的地方,李斯门客绝对到不了这个段位。更有可能的情形是另外的关键人物与赵高联手控制了军队。只有这样,李斯才能最终落败,只有这样,赵高才能做到指鹿为马。
并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东巡,留守京城主持大计的皇子是谁呢?从皇位继承上来说,秦二世不是前几位的候选人,况且他不在京城,即使真的有传位诏书,还是会引起血雨腥风的。这可以从秦武王死后,秦昭王继位的过程中看得出来。秦昭王之所以能够坐稳王位,还在于他的舅舅魏冉取得了军权,稳定了局势,否则一切还未可知。
秦二世即位后,对皇室宗亲进行了大肆屠杀,而且手段残忍。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可以推测当年的夺位过程必定是异常惨烈,这直接动摇了秦朝的国本。李斯等一批军国重臣相继被处理,秦朝只剩一副空架子。只有洞悉了这些事情,才能解释为何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现象。(我相信,没有按期到达而被处死的情况绝不是首次发生)既然这么痛恨秦始皇,那么为何在他在世的时候没有那规模的叛乱?答案在题外。
我们重新回顾秦国历史可以发现,秦国几乎没有和平的政权交接,每一次都搞得惊险刺激。但在统一天下之前,无论哪方获胜,都没有造成军队的动荡。但统一之后,却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这实际上还是要回到商鞅变法上来。商鞅变法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动的是经济、军事这些最迫切的领域。当他改到法律这样的意识形态领域后,就改不下去了。商鞅自己的法律杀死了他。对于政治领域,则一直成了一个敏感区,谁也无法触及。秦国一直实行的是客卿制度,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们帮助秦国逐步雄霸天下,但最终的结局都不太美好。秦国几乎没有能够善终的丞相。这也说明秦朝没有自己的统治哲学,也可以说秦国人除了最原始的赳赳武夫,共赴国难之外,没有信仰。
秦国在政治领域没有本土的人才,是一片政治领域的洼地。秦国称雄天下靠的是无坚不摧的秦军。统一天下后,秦军将何去何从困扰着所有人。这时候秦国没有本土人才的缺陷就显现无疑。这使得秦国无法从打江山向坐江山过渡。文官系统和军事系统的矛盾逐渐显现。秦人与非秦人的区别分外刺眼。从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矛盾的身后。秦始皇最终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政体变成了中央集权专制下的郡县制。这也使得秦朝统一天下的胜利果实落到了客卿手中。三秦大地从统一天下的京畿重地变成了普通的郡县,我想老秦人必定很失落。这为后来的事变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沙丘之变是李斯、赵高为代表的客卿势力,与蒙恬、蒙毅为代表的老秦人势力的一次对决。长时间段的政治演化,决定了这场事变的走向。老秦人最终被打败了。30万秦军主力几乎被坑杀殆尽。秦国再也没有力量维持一个中央大帝国。秦国被和平演变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昭王。当长平之战不可逆转的取胜之后,他没有急于统一天下,而是开始练起了内功。这一块才是秦人最为缺乏的。秦始皇的错误也在于急于统一天下。秦朝的体制让军人成了国家机器,老百姓成为不了天下的主人。那么秦国最终的胜利是要打上问号的。江山靠谁守是个大问题,秦朝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秦朝再也没有商鞅那样伟大的政治家了。剩下的只是张仪那样的权谋家。权谋家能够一时兴风作浪,但终究实现不了长治久安。或许这才是秦亡的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