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篱笙箫
梦篱笙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68
  • 关注人气: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晋时代贾家的故事比《红楼梦》更精彩

(2019-08-22 21:26:12)
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代历史变迁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也是由男人书写的,女人往往成为背锅侠。所以红颜祸水成了我们总结历史的正统意见。而魏晋时代贾后这样的丑女人就是另类了,但也难不倒史官,她还是为那个时代剧烈的动荡承担罪责,理由就是淫乱宫廷。

这种事情很难考证,但我相信确有其事。但这不应该成为标准,男人不是也好色吗?只要治理好国家就行。况且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拥有巨大权力并且青春正好的女人,有哪一个真正受封建礼法制约?贾后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还是汉武帝看得明白,他在临死前赐死了钩弋夫人,少数民族恢复女性陪葬大体上也和汉武帝有关吧。

我对《晋书》关于晋朝演化的脉络是怀疑的,尤其是对贾后的描述缺乏逻辑。当司马衷继承皇位后,外戚杨骏独揽大权。贾南风利用楚王司马玮,一桃杀三士,清除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大臣卫瓘,实现了大权独揽。在她当政期间,他重用张华与贾模,迎来了晋朝最为高光的十年。纵向对比看,贾南风还是具备基本的政治手腕的,至少比司马家那些人强。

《晋书》对贾南风与愍怀太子的争端的介绍更像花边新闻。贾南风没有儿子,她和太子之间没有太大的利害冲突。况且晋朝对孝道的推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便不是太子亲妈,贾南风的地位也稳如泰山,没有必要为难太子。同时,太子的生母出身低贱,在那个讲求门第的时代,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安排了吗?《晋书》为了增加合理性,告诉人们贾南风一直有伤害皇子的行动,因为此事被发现,还差点被废,愍怀太子当年就险遭毒手。我不明白的是当司马炎死后,贾南风成为统治者后,为什么没有继续陷害太子。反而让太子平安生活十年,等他长大了再实行阴谋诡计。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述缺乏说服力。

《晋书》怎样自圆其说呢?不过是拿了贾家继子贾谧与太子之间的争风吃醋作为导火索。贾南风从此就变成了政治白痴。在破绽百出的情况下陷害太子,这其中的凶险不是不言自明吗?那个时候的太子拥有强大的武装,拥有满朝文武的拥护,贾南风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晋朝真正拉开了自相残杀的闹剧,但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这是假的。我赞同愍怀太子是司马炎儿子的说法。首先,司马衷的这个儿子是凭空冒出来的,至少没有人见证他出生。愍怀太子的出现归结于贾南风的嫉妒,这才显得合情合理,否则是难以服众的。在这里,贾南风是个背锅侠。有人说,司马炎如果喜欢这个儿子,那么直接立他做太子不就可以了吗?不可以,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与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之位激烈交锋,司马炎其他的儿子已经失去继承资格了。为什么贾南风要承担恶名呢?因为司马衷那时候还没有儿子,这是一个很大的劣势,一切的目的都要为了顺利继承皇位。否则,贾南风真的如此胆大妄为的话,她的事情绝对不可能轻轻放下的。因为,那样的事情是那个时代最犯忌讳的事情,谁也救不了。

再有一个间接证据就是愍怀太子是司马衷唯一的儿子,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过儿子,这就使得这样的推测更显得合理。我甚至认为愍怀太子的生母不是宫女,而是弘农杨氏,这或许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这样才能说明太子为何不亲近母亲家族,只有如此才能说明那些世家大族为何如此维护太子。

再进一步讲,平静十年过后贾南风与太子激烈碰撞,更有可能的情形是太子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准备为弘农杨氏复仇,并且真正付诸了行动。《晋书》中描述的宫女将太子灌醉的情形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只有现在的宫斗剧才敢这么演。这样的造假太不严谨,这么写是把贾南风当做白痴看待的。另外,这样的事情外人如何得知呢?

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而,这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否则贾南风可以有更稳妥的办法处理此事,她也可以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当时的那场大戏,当时的几个王爷与诸多大臣应该是深度介入了,这才让后来的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整个秩序混乱到了极点。

真相最后被掩盖了,女人成了替罪羔羊。更大的缘由在于弘农杨氏是豪门大族,一直活跃在中国的上层。到了唐朝时期还很风光。那么唐朝人写史,总归会讲究一些技巧的。原罪还在于司马家,司马家家天下的模式是唯利是图的模式,不择手段的模式。他们的后代子孙继承了这种虚伪的门风,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司马炎为了实现权力世袭,用利益收买世家大族,让天下分崩离析,他要为魏晋南北朝的动荡负重大责任。历史是如此吊诡,司马炎绝妙的政治安排成了漏洞百出的破船,司马氏的子子孙孙为了逃离这艘破船成功上岸苦苦挣扎。最终却纷纷落水,中华民族也经历风雨飘摇的时刻。真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