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论粟裕以及与之而起的争议

(2019-05-02 15:41:32)
标签:

杂谈

再论粟裕以及与之而起的争议

 

何新先生对粟裕的质疑是锲而不舍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突出邓小平的功绩,在我看来这并没有太大的冲突。何新先生很多的证据不过是对粟裕职位的描述,但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军事系统存在资历等因素的证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展现的军事能力,使他拥有了被人议论的资格。我承认粟裕有被神话的因素,但我不否认粟裕的伟大。
共产党的军事模式有独创性,这就使得评价刘伯承与邓小平存在一定困难。张国焘当时的分裂运动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朱德、刘伯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所在的129师的中坚力量是红四方面军的力量,因而政委就要是得力的人选,因此129师政委的权限往往更大。这一职位先是由有鼎立之功的张浩担任,在张浩身体垮了之后,邓小平继之。刘伯承宽厚,邓小平威严,两者相得益彰。在治军上,邓小平拥有更大的权限,并深得毛泽东的信任。
现在还有人议论东北野战军的军事长官徐向前会是候选之一,我看也是太天真了。抗日战争期间,115师是嫡系,来自红一方面军。发展也最为迅猛,山东根据地成为模范根据地,成为天下兵源之地。而东北野战军几乎都来自115师,林彪不出任军事长官反而是令人奇怪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说,徐向前西路军全军覆没的惨败,早已让他丢掉了根基。神话终究是神话。
过分夸大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等人在东北的胜利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开始阶段,国军攻势的确凌厉,但这也和共产党方面没有尽全力有关。毛泽东还在为争取和谈做努力。现在一些说法是毛泽东重庆谈判没有诚意是不正确的。毛泽东想拿到和共产党实力相匹配的结果,而蒋介石只想一家独大。国军在东北战场上占据优势,但也仅此而已。共产党在东北的军队是共产党军队的精华,人数是十万加。国民党没有人数优势,还要占据大城市,它们是没有能力一路推平的。现在有这些说法的,不过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已。想想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时候,他要50万对阵10万才有胜算,东北不增兵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达成战略目标。
东北不增兵的关键就在于山东战场,山东战场的关键就在于粟裕的横空出世。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的发展是非常惨淡的。原因大家也知道,项英是关键因素。没有王震、彭雪枫等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增援,新四军是无法在淮北立足的。粟裕统领的华中解放军也不过3万多人,他所面对的李延年兵团却有10万之众,粟裕用七站七捷消灭了国军,延缓了国军北上的步伐,最终促成了华中与山东兵团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华野的巅峰之战是消灭整编74师,但华野也遭受重创。毛泽东这时候决定外线作战。
最坚决执行毛泽东战略的是邓小平,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没有邓小平的督战是不可想象的。粟裕的想法还是要内线作战。毛泽东否决了粟裕提议,有了华野分兵。留守兵团基本上是原山东根据地部队,由许世友统领。粟裕带领的部队基本上还是华中旧部。在隶属关系上,邓小平是负有指挥督导之责的。但粟裕的功绩是不容被抹杀的。在准备外线作战期间,粟裕指挥了豫东战役,这对全局有了重大影响。这使得国民党军队不敢游动,处于龟缩状态。淮海战役的策划、发动很大的功劳也来自于粟裕。我不否认,最终的军事指挥权在组织内部可能是邓小平,但粟裕做了最为困难的部分。否则,没有任何军中根基的粟裕,根本不可能得到大将的军衔。过分讨论军事指挥权也没有意义,我还是那句话,用粟裕打台湾、作为志愿军统帅候选证明了粟裕的军事地位,这才是真正的硬实力,这比考证所谓的军事隶属关系更有说服力。
国民党的军事问题还在于派系林立,各自为战。所谓的重点进攻更是一句笑话。胡宗南进攻陕北,不过是想捡软柿子捏,军事意义并不大。胡宗南兵团无论北上东北,还是南下山东,都是有意义的动作。但国民党的问题就是他没有办法很好的梳理军事指挥关系。这也难怪蒋介石要四处督战了。但最终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淮海战役蒋介石选择刘峙作为主帅,而刘峙被他下面的人所鄙视,连下面的军长都指挥不动,整个军队一盘散沙,焉有不败之理?
日本人对中国军队的评价还是可以听听的。他们认为中国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没有组织。国民党军队就是其中的典型。如果使劲寻找,我们能够拿出几只国军王牌部队。但上升到兵团层面,国民党军队往往没有合格的所在。所以,抗日战争期间会战形式的作战,国军往往以惨败告终。就是到了抗战末期,还有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这是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弱点。
同时,指挥系统完善确是共产党军队的一大优势。党政军系统能够相互配合而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从这一点上来说,粟裕是幸运的。这可以和国军中的张灵甫做对比。如果国军等有共产党那样的系统,焉知他的中心开花战术不会成功?如果成功了,那么在国军中的功绩就不会比粟裕小了。共产党指挥系统的优势就在于此,既能发挥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人尽其才。又能以集体决策的力量防止这种力量越界。对军事系统的总结才是今天的任务,重新为元帅功勋排定坐席则毫无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