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水河畔话今昔
(2023-09-01 06:51:02)
标签:
文化散文 |
高旺国
(发表于《蔡甸知音汇》2022年第4期)
沌水河是东荆河的东段,东荆河在这里注入长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沌水迳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在沌水入江口的北岸,有一个沌口古镇。西晋建兴年间,官府委派官兵驻守沌口,至今沌口古镇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沌水河北岸湖泊众多,自东而西有万家湖、汤湖、西北湖、烂泥湖、硃山湖,附近还有北太子湖、南太子湖、三角湖、后官湖,它们就像是一串串珍珠,镶嵌在沌水河畔。
沌水河畔既有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又有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荟萃。
尸骨墩遗址位于军山镇川江村东,北靠沌水河河堤。尸骨墩遗址是一个圆形的土墩,面积约十来亩,地面暴露的遗物有石斧、石凿、石锛,还有陶网坠、高圈足、圆形和鸭嘴形鼎足,各式口沿陶片,以及鹿角化石、鳖甲化石及红烧土等,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诸葛城遗址在沌水河北岸,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地屯兵驻守,以实现“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沌阳县古县城遗址位于槠山脚下。历史上曾两次设立沌阳县,第一次是东汉建武元年,东汉政府在蒲潭置沌阳县;第二次是晋惠帝永兴二年,在黄陵矶北的槠山南侧复置沌阳县。
在沌口街全力村西与大集交界处,有一处坡地,名黄陵桥。黄陵桥原名皇陵桥,这里是南宋光宗皇帝李贵妃的陵园,明代嘉靖年间才将皇陵桥改为黄陵桥。
说起李贵妃,在沌口一带,广泛流传着李贵妃与藜蒿的一段故事。
沌南洲在沌水河南岸,地处沌水入江口,面积有三千多亩,夏季被江水淹没,秋冬露出水面。冬末春初,沌南洲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藜蒿。野藜蒿有三种:无人问津的臭藜蒿、当作柴草的范蒿和可以食用的香藜蒿。
李贵妃是南宋太尉李道的女儿,原籍河南安阳,后迁汉阳南乡庙咀。李姑娘身娇貌美,仪态端庄。她在乡间长大,年少时除了与同伴们嘻耍打闹,还喜欢与玩伴们结伙去沌南洲采摘野菜,香藜蒿和苜心菜是她百吃不厌的野菜。
及笄之年,李姑娘入宫,与恭王赵惇成婚。不久,太子病亡,赵惇被立为新太子。后来,太子登基,赵惇成为宋光宗,太子妃成为皇妃。
李皇妃聪明端秀,知书达礼,深得赵惇的宠爱,被册封为贵妃。赵惇常常在李贵妃处吟诗作画,彻夜不归。李贵妃受宠,赵惇因此冷落了宫中的其他嫔妃,遭到她们的嫉妒。
李贵妃身居皇宫,不恋荣华,心存故土,魂牵梦萦家乡的葱葱原野,清清小河,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日子。每逢冬春时节,她总是让人多捎些汉阳南乡特别是沌南洲的香藜蒿佐餐,以解乡愁。
那些嫉妒李贵妃的嫔妃见此,便在藜蒿上大做文章,买通了管理膳食的宦官,用臭藜蒿冒充香藜蒿,把它弄成了李贵妃的一条罪状。于是,宫中谣言四起,说李贵妃是妖精,不喜欢宫中的山珍海味,却偏爱吃野草残根,有人甚至说她是狐狸脱胎变的,假装贤慧,博得皇上欢喜,暗中摄取皇上真元。
这些谣言传到宋光宗耳朵里,宋光宗不相信,亲自到御膳房察看,果然看见李贵妃菜料中有一种臭气刺鼻的野藜蒿,以为李贵妃是女中异端,就渐渐疏远了她。其他嫔妃见计得逞,更加危言耸听,落井下石。宋光宗盛怒之下,把李贵妃打入冷官。李贵妃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疾,不久便死于冷宫。
一年后的春天,宋光宗西巡,来到汉阳,州官接驾,献上了一桌丰盛的御膳,其中有当地的两盘名菜“清蒸武昌鱼”和“凉拌藜蒿”。宋光宗尝过“凉拌藜蒿”后,感觉清凉可口,香气扑鼻,不觉食欲大开,随后问州官这是何菜?州官回答说,这道菜是“凉拌藜蒿”,是将本地的嫩香藜蒿梗在开水中烫过,再拌以油盐酱醋作料,便成了色香味俱佳的一盘菜,有清凉开胃之功效。
听了州官的话,宋光宗猛然想到了李贵妃,她是汉阳南乡人,生平最喜欢吃藜蒿,莫非就是这道菜?如果是,那岂不是冤枉了她?回到皇宫后,宋光宗马上把当年服侍李贵妃的宫女、太监一个个找来查问,终于弄清楚了事实真相。事后,宋光宗为李贵妃昭雪伸冤,严斥搬弄是非的嫔妃,惩处了帮凶宦官。宋光宗知道了李贵妃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故乡情,为了满足她故土安葬的心愿,便下旨将李贵妃的遗骸送归故里,迁葬于汉阳南乡,并敕立奉祀。后来,人们将李贵妃陵园附近的一座小桥叫做皇陵桥。
硃山湖旧称槠山湖,在枫树村湖滩边有一个小山岗,名为“五掌旗”。这里有三宝:鲜鱼、莲藕、菱角。
五掌旗的地形像一个民间陶制的炊具瓦罐,起初这里名为罐子山,后来因一个传说才改称五掌旗。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神仙在槠山湖北岸的湖滩上烧饭,将鱼、藕和菱米放在瓦罐中,用湖水准备煮成三鲜汤,正准备点火之际,一不小心绊倒了瓦罐,神仙弃之而去。后来,那瓦罐就变成了一座小山,人们称之为罐子山,瓦罐中的鱼、藕和菱米落入湖中,就成了罐子山一带的“三宝”。
槠山湖南边有一个团山,山的四周是圆的,山顶是平的,远看就像一个打鱼的罩子。据传,某年有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来到槠山湖,看出了罐子山和团山是两块宝地,说罐子山出金鱼,团山就是一个捕鱼的金罩。有一户打鱼为生的叶姓人家听说后留在心里,待他家中一位老人过世后将棺木葬到了团山山顶,从此叶家每天打鱼都是满载而归,很快就发家致富,在汉口开了一家大药店,取名“叶开泰”。住在灌子山的渔民却遭了秧,他们每天五更下湖,天黑收网,却连鱼的影子也见不到。他们感觉很蹊跷,请了一位法术高超的和尚帮忙。和尚在槠山湖南岸转了一圈后说,叶家得了团山这块宝地,用团山的金罩把你们罐子山的鱼都罩进去了,你们当然就捕不到鱼了。众人恍然大悟,忙问有什么破解之法?和尚说,你们要请一位严姓人家和鄢姓人家来罐子山住下,每天看见叶家下湖打鱼,就派5个小伙子到罐子山山顶掌起五面3丈高的旗帜,再让严姓和鄢姓两人守在湖边,死死盯住叶家的渔船,直到他家收网回家才能离开。众人依照和尚所言行事,下湖又能捕到大量的鲜鱼,而叶家突然就捕不到鱼了。
事后人们问和尚原故,和尚解释说,团山的宝气压住了罐子山的宝气,所以叶家有鱼,你们无鱼。你们在罐子山撑起五面大旗,超过了团山的高度,气势上压倒了团山。另外,严、鄢两人站在湖边,就是要用盐(严)腌(鄢)叶家的鱼,所以鱼见了叶家的船避之不及,哪敢自投罗网呢?众人为了感谢和尚的鼎力相助,纷纷为寺庙捐款捐物。严、鄢两姓既出了力,也沾了光,很快发家致富,逐渐在槠山湖畔发展成严湾、鄢湾两个村落。后来,人们为了保住这块风水宝地,就把罐子山改为五掌旗。
叶家打不到鱼,四处打听原由,知道是和尚坏了他家的好事。叶家怀抱“有钱能买鬼推磨”的心理,带上一笔重金求见和尚,想让和尚帮他家重新独享捕鱼专利。和尚说,团山的风水各有路径,叶家得地脉之利,后人因此发了财,但行脉有偏,自家发财不能伤损无辜,否则会风泄水移。叶家恳求和尚为其指一条明道。和尚说,团山上三角梅盛开之时,就是叶家兴药发财之势,守住这个即可,不必与人争道。于是,叶家不再下湖捕鱼了,一心等待三角梅盛开。不久,团山上的三角梅盛开了,并且花药三角梅一到季节就绿叶变红花,叶家醒悟这是“药上大发”,于是依照和尚所言,放弃了渔业,专心发展药业,最终成为汉口的药业巨头,“叶开泰”自此享誉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