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斜村还有些资料和图片需要补充,先告一段落。昨天去了上井,那边竹笋今年是大年,拍了些挖笋的镜头,接下去会整理上传。
路过小井的时候,远远看到有人在烧灰,在农村,烧灰的方言是“焐灰”(现代汉语焐字,用热的东西接触冷的东西使其变暖)。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农村的肥料也就是人畜粪便,草灰,还有氨水。垫洋芋,种麦子,水稻等农活,都需要草灰;现在到农村去,还可以看到田间地头的一间间小泥房,就是存放灰用的,叫灰寮间。
傍晚,在选好一空地上,下面放一些干燥的柴火,接着放上山上割来的龙衣,还有田间的杂草,之后用畚箕把田泥撒上去;然后又是龙衣和杂草,接着田泥,依次反复,堆成一个小山包。之后是点火,点火是小孩子争着做的事情,几个小孩一圈蹲下,起火,小孩子的欢笑跟着烟雾上升,荡在小村的周围。晚上,如果下雨,父辈还要找来塑料布,穿上蓑衣,带上斗笠,挽上裤腿,把塑料布夹在腋下;门吱的一声开起,关上,消失在滴答的雨声中。把灰堆遮好,不然给雨水一浇,火就灭了。第二天,把烧好的草灰用用筛子筛过,去掉粗料,把细的灰挑到灰料间或者倒到木头做的灰桶了去,放起来。打雨了,就不肥了。
草灰有保暖的作用,特别是寒冷的季节,农作物播种的时候,撒点草灰,防止霜冻,还有灰里的碱也是农作物生长很需要的。即使现在肥料很多的情况下,焐灰还在农村一直保留下来。前几天,城边的未开发的空地上,种了很多青菜,一块一个主,经常烧灰,引得边上的居民怨声载道,打到本地的视台为民解忧栏目投诉。种绿色蔬菜,灰的地位无可替代。


在烟雾里倒腾的王师傅,我拍了几张,已经满是眼泪了。



烟雾一下子左边,一下子右边,来回窜。




王明林师傅今年76岁,边上的是他的老伴方东梅,今年75岁。

王师傅,用指头在右手掌上写着,我姓王,三横王。



王师傅的背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很弯。。。



小井村,稻草垛边上是灰桶(拍摄时间
2010年1月12日下午 雪后转晴 )

去外斜路边上拍到的灰寮间(拍摄时间
2010年2月7日
晴转阴)
焐灰 拍摄时间 2010年3月13日 早上 晴
山头还留有积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