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理解就会时常在我们身边
(2025-05-15 15:03:55)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人人都渴望理解,但在很多时候却偏偏得到的就不是理解。而是误解。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存在误会,难以避免的,人们的愿望总是好的,而结局不仅不能如愿以偿,而恰恰事与愿违,误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之间都可能发生,而理解和误会只差那么一小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沟通,换位思考,善于忘记,理解就会时常在我们身边。
理解需要经常沟通,沟通非常重要,长期不通,必生猜疑,猜疑生误解,误解就会生冲突。沟通了才让别人知道为什么。理解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家庭亲朋、同事都少不了换位思考,当我们被“冒犯”被误解的时候;是耿耿于怀还是换位思考突显了修养和品德。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心态对待冲突,从面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沉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处处、事事进行换位思考,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就一定能够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比如,自己少一份随意,别人就会多一份轻松;自己少一份刻薄,别人就会多一分宽容;当我们体会到老师的辛劳时,就会对他们多些敬重;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时,就会对他们多一份敬爱。无论在家庭、在单位,如果说话办事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那么我们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产生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形成和睦的家庭、和谐的集体乃至和谐的社会。不难看出,换位思考,对于读懂别人、读懂生活、读懂社会,对于改善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构建和谐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国有一户人家需要在城里找一栋房子。他们一家三口,丈夫、妻子和一个五岁的孩子,跑了一天,终于在傍晚时看到了一则称心如意的公寓出租广告。
他们满怀希望地跑了去,房东仔细地打量了三位客人,“实在对不起,我们的房子不打算租给有孩子的住户。”
丈夫、妻子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踌躇了半天,只好遗憾地离开了。那个五岁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走了没多远他又一个人跑了回来,并用那双小手敲开了房东的门。小孩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只有两位老人。”
房东一听孩子的话,笑了起来,他们本意是怕孩子吵,一看孩子如此懂事、会说话,就欣然同意把房子租给他们了。
换位思考打破了房东老人的角色局限,使他自愿放弃了原来的成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座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生活得很痛苦;乙庙的和尚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得很快乐。于是甲庙的住持好奇地前去取经。
行至乙庙前,他看到一个和尚匆匆从外面走进来,刚进大门不慎摔倒了。正在拖地板的和尚见状赶紧跑过去,迅速扶起并连声自责:“都是我的错,地板拖得太湿了。”站在门口的一个和尚也紧跟着跑过来,歉意地说:“都怪我没有及时提醒。”被扶起的和尚则说:“还是怪我太粗心。”前来取经的住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那以后,甲庙和尚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
宋代大儒朱熹说:“责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现在,不仅代与代之间有代沟,人与人之间一直有“沟”的存在,很多误会、纷争、痛苦皆由它而起。在很多的生活领域中,要做到“换位思考”委实不易。
比如有人说“劝人容易劝己难”。当劝慰别人时,我们苦口婆心,说得头头是道,当创伤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发现所有说过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因为此时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心情和感受。当初劝慰别人的,并不是情感的慰藉,而仅仅是理智的道理和应该。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是透过一层眼镜去认识、了解别人,这层眼镜就是他主观的参照标准,有时候就是一种成见。甚至有人常常被这种成见左右而不自觉,也就更谈不上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了。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理解,需要心灵的契合。我们只有放下心中的一切框架,以纯净的心灵为载体,才能越过那些“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遇需要真情,相处需要真诚。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真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付出真情,所以,不要轻易去相信。有些爱不能付出,有些情不能给予,有些人不能轻信。生活就是这样无情,人生又是这样有情。相信美好,但不会处处美好,期待美好,但不会天天美好。生命,似一场苦乐兼有的旅行,苦乐都是自己的,累不累别人无从知道,好不好他人无法知晓。
生命的运行中,酸甜自己感受,苦辣自己体会。能说的只是少部分,不能说的才是大部分,人生所有的事情,运行在自己的心窝。累了,自己愿意,伤了,自己情愿。生活,需要你看开,放下,能满足自己心意的,就是快乐!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万事都能学会换个角度去看,学会换位思考,那么生活中就会多一些理解,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增添不少快乐,那笑意将永远在我们脸上荡漾,我们的生活将充满灿烂的阳光。
前一篇:处理愤怒的合适方法
后一篇:森田疗法:顺应自然,为所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