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障碍的本质

(2024-03-15 13:13:04)
    自我是依据现实原则工作的,由于预感到变态性冲动可能招致的危险,加上超我又在另一方面监督自我,要求自我对付幼儿性欲的冲动。因此,自我会预先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实质上是对自己本能冲动可能导致危险的惧怕。于是自我便努力压抑力比多,不让其在意识领域里活动。压抑作用因条件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冲动被永久性地破坏掉,力比多能量转移到其他方面,便不会产生心理障碍;在另一种情况下,力比多要么仍然保持着它的“精神专注”,被限制在本我之中,要么退行到某一早期阶段,结果是造成各种不同的神经症。后一种情况的压抑实际上是不会完全成功的,自我虽然施行了压抑,却无法使本能冲动完全被压抑住,自我只好利用“自我防御机制”对某些特别强烈的力比多欲望加以变形、掩饰,以神经症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神经症症状乃是自我与本能欲望相冲突的妥协,或说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它一方面使自我减轻了焦虑,一方面部分地、虚伪地满足了本能的欲望。所以弗洛伊德说,症状是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尤其是性欲)的替代品。然而这种妥协并非总是对等折衷的,在某些时候,可能代表禁欲的力量“得分”多一点,便产生强迫症状;在另种情形下,可能代表泄欲的力量多一点,结果产生歇斯底里症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