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性事件作用于个体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使个体需要用额外的精力去应对和适应这种事件。对应激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对应激反应进行了研究,Cannon提出了内环境稳定学说,认为个体处于危险紧张
状态时,自主神经调节做出适当的反应,个体据自身的处境,做出“搏斗或逃跑”的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生理现象,使之适应应微环境,保持机体平衡。之后Slye对应激的适应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负性应激事件作用于机体后,可产生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即“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包括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期。警觉期是动员全身各系统功能进行适应;抵抗期是机体对应激事件处于持续性反应阶段,但抵抗期时间过长就会进入衰竭期。如果机体对应激因素调节成功,躯
体功能就可恢复平衡:调节失败,躯体器官可能发生病理性变化,严重者衰竭死亡。
此外,各类不同的应激事件作用于个体是否引起应激反应,与应激事件的性质及个体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有关。Slye将应激分为两类:良性应激,可以给个体以振奋,增强活力,带来益处;不良应激,可给个体带来痛苦和烦恼,引起躯体不良反应,如处理失当,可引起疾病。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应激一适应学说”,认为适应机制失效,可使机体由功能变化逐渐发展到病理变化,最终引起疾病。支持性心理治疗就是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和手段,给个体以不同形式的支持,使其顺利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避免发生各类疾病。
应激事件的种类繁多,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应激有以下几点:急性应激源,如突发性自然灾害、亲人死亡、被人强暴、外伤、事故、当众被诽谤等;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失恋、离婚、退休、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环境变迁、经济状况恶化、被监禁等;慢性应激事件,如各类慢性疾病、长期工作及生活紧张、家庭气氛紧张等。以上应激事件作用于个体引起躯体及心理反应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只有那些被个体认为是负性应激事件才可引起严重的反应。有研究认为,个体如处于支持性因素较多的环境中,即使应激事件较为严重,个体也往往能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常见的支持性因素有:家庭及亲友的关心与支持;生活环境及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经济背景:从同事、朋友联络网中得到支持的体验等。另外,个体对应激的反应程度或适应能力,与其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成熟情况、生活经历、受教育的年限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使个体的反应形式逐渐成熟,学会不同的应对方式,以适应现实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