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认知歪曲认知歪曲

(2022-12-25 20:14:01)
      贝克认为,人们通过早期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图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存在于潜意识范畴内,很少为人们的意识所盘查。情绪障碍来访者的这种深层的认知更容易出现问题。人们童年或早期经验形成的图式决定着他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行为的“教条”。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诱发事件(挫折、逆境)所激活,就会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产生,进而上升到意识,导致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这些不健康的情绪、行为又和负性的认知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认知脆弱涉及人们在遭遇心理危机时的易感性特质,其根源在于人格结构的脆弱性。认知脆弱性还体现了贝克的忧郁性格观。他认为性格可以分为社会依赖型和自主型:社会依赖型的人如果感到孤立,缺乏社会支持,则有可能导致抑郁;而自主型的人如果在成就方面遇到挫折,不能完成较高的成就目标,就容易悲观、失望、情绪低落而导致抑郁。
    认知歪曲认知歪曲就是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和非理性思考,正是这些歪曲认知导致了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可以看出,认知歪曲的种类与埃利斯的非理性信念有些相似。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有以下7种:
(1)主观推断:缺乏事实根据,大多通过主观臆想进行推断,如“灾难化”思维。
(2)选择概括:不能全面地看待事物,并且根据对事件的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形成结论最常见的是只关注失败的事件,只关注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3)过度概括:将由一个偶然事件得出的一种极端信念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例如一次咨询失败后,认为自己再无法胜任咨询工作。
(4)夸大缩小:经常会夸大或者缩小一个事件或一种情境的意义。例如对小错误的过度认知和对大错误的“无所谓”心态。
(5)个性倾向:个体毫无根据地将外界事件同自身联系起来。有这种倾向的人喜欢自我反思,而且经常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错误。
(6)错贴标签:根据自己片面的想法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7)极端思维:认为世界非“黑”即“白”,用“不是/就是”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认为人只有好坏之分,一旦给人贴上了“坏”的标签,就认为他永远是坏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抑郁状态
后一篇:无意识心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