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领悟疗法的适应证
(2022-12-14 16:37:39)1.贡献
钟友彬平素随和,秉性认真,学术上不随被逐流,孜孜以求,喜欢独立思考,有献身学术的精神品质。1964年他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神经衰弱病人对心因的否认》,向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提出质询。在当时,古典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是个学术禁区,但是,钟友彬却敢于学习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方法,在强迫症、对人恐怖症、性变态等一些所谓“顽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成功。钟友彬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中国式改造,在立足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不仅回答了精神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这一尖锐问题,而且初步构筑了中国精神分析体系的框架。认识领悟疗法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患者容易相信并取得疗效,而且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会谈次数。在精神分析治疗中,认识领悟疗法强调对意识层面的关注。古典精神分析一味强调潜意识领域的工作,其工作重心在于挖掘患者潜意识的本能冲突和欲望。而认识领悟疗法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患者的意识领域,引导患者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不要求其深挖过去早期生活经历,不重视潜意识内容的开掘。钟友彬强调患者从认识上领悟其行为的幼稚性,从意识层面上领悟其用幼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应付成年人的困境和挫折。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继承和发展。钟友彬关注患者认知的改变,这和当今世界上以改变人的认知为主的认知心理治疗又有共通之处。认识领悟疗法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为了纪念钟友彬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些学者把认识领悟疗法改称为“钟氏领悟疗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我认为很有必要,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局限认识领悟疗法是在临床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实践多于理论。一些理论观点,如领悟等,还缺乏实验验证。将幼年期的症结只局限于幼儿的性心理,患者对于这样的解释往往难以相信和理解。当患者领悟症状意义之后,其症状也就自然而然地减轻或消失,这一推论是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上的,如果能采取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则更有说服力。另外从治疗效果上讲,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也尚未明确。因此,认识领悟疗法的理论和方法仍需进一步论证与验。对于患者病理机制的分析,较多注重“性”方面的病因作用,较少讨论患者整体的心理动力学诊断。这一点似乎仍需完善。另外,对治疗技巧的论述还不够全面,操作过于简单化,有些对话倾向于固定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前一篇:不安全和依赖的情绪
后一篇:格式塔疗法和格式塔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