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儿童心理工作的梅兰妮·克莱因采用的是完全非导向性方法,她以游戏作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言语自由联想方法的替代品,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客体相关理论(Klein,1932)。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时期我们依恋体”,比如母亲,而随着成长和进步,我们逐渐远离这些客体。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我们便依恋其他客体,也就是所谓的过渡性客体。例如,当一孩子在玩玩具或与其他人玩耍时,这个玩具或玩伴就成了过渡性客体,因为儿童将他们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这些客体上。尽管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在进行解释时首先要搭建咨询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然而克莱因则强调即时进行解释而无须等待这种关系的发思(Cattanach,2003)。她强调客体相关理论和过渡性客体的重要性。治疗室中
的玩具和其他物体以及治疗师本身都被看成过渡性客体。
另外,克莱因认头有时对儿童行为做出不置可否的解释胜过总是为行为赋予象征意义。当代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对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观点均需有所了解,尤其是关于咨询关系的本质以及正移情和负移情的概念。显而易见,传个人关于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不同理论观点的看法将影响你在工作中利用咨益关系的方式。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在没有明确规则和无时间限制的儿童心理治疗中是适用的。然而,她的观点在短期或有时间限制的心理治疗中是合适的,因为这时候无法与儿童建立长期的依恋关系。在此类情境中,克乳因的观点可能会更加合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