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依恋和死亡三个角度
(2022-11-09 12:06:52)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因为除了特质和动力,许多人寻求他们自身生活的整合性结构,期待能给他们自己一种融合的、合理的意义。他们会发出今天我是谁,我与过去的我和将来可能成为的我又有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是什么联系着我记忆中的过去、感知到的现在以及期望的将来等问题。也有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试图从这种角度出发去完整地解析一个人,可能是平凡的人,也可能是伟人。这些关于个人生命历程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麦克亚当斯( McAdams,1985)将其称为同性的问题是人格特质研究和人格动力研究不能完全解答的。而代表了当前心叙事心理学理学研究中的人文学取向的两支重要力量和心理传记学( psychobiography),则恰恰致力于从这一视角去深度理解和揭示个体的生命历程。在本章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种人格研究的思路。自从尔波特(AB,1937)将人格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人的科学研究以来格心理学家一直将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既关心人的共同性,也关心个体差异而在对人性的分析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首先是人的究范式,它对应的是人格的”所有(b),答人格”是”什么的问题,之起的是动机研究范式,它对应的是人格的“所为”(dng),回答人格“做”什么的题( Cantor,190),此外,麦克亚当斯( McAdams,19a.199b)认为,20世纪9年代之后,人格心理学领域出现了第三种研究范式,即叙事研究。该研究范式从人生事的角度对人格进行研究,试图回答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对应着人格的“所成即人格的发展过程问题图整合这三种范式。那么什么是叙事?事又怎样地联系着个体的人格呢?
Sarbin,196)。这种故事将自然、生活中许多不同种类的信息加以集合、组织,通讲述,向别人展现自己以及自己的世界( Coles,199; Howard,19s9; Linde,1903,o).事实上,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对话的形式就是讲故事人都会讲故事,而这种叙事的传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期,经过一天紧张的之后,祖先就有着围在一起总结这一天的习惯。福斯特( Forster,1964道:“从原始人头骨的形状可以知道他们是听故事的。原始的观众,日口呆地围烧在满火旁,已然在与长毛象和强壮的牛的搏斗中到疲劳,却保持清醒的头,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一”可见,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叙说者,故事为人们的历提供了一致性与连续性,并在我们与他入的交流中扮演看主要的角色,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到挫仿时,故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拾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能力讲述和倾听故事。而人格发展离不开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正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构成的,在人有对自活的叙事中,我们就能了解这些经历究竟如何影响个体自己和他人。人生叙事并非一味地依靠严格的标准化的方法来研究,其研究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在叙事心理学的视野下,心理学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并对其加以解释,而非试图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或控制。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故事来筛选和理解其自身的经验,就像小说作家一样,用情节、场景和人物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经历。
前一篇:厌恶疗法在治疗性偏离
后一篇:婚姻疗法的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