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感悟
(2022-05-06 17:41:15)在针对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笔者发现,来访者在感受层面的改变是最为稳定的转变,即使那些看似在认知层面的改变,变化的推动力量也往往来自认知所调动的感受。当来访者的内在感受发生改变,其人格的动力结构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感受的奴隶,人要获得心灵的自由,就不能回避感受,而应直面和分析感受。感受分析咨询与治疗主张人本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分析的深度,也认同认知一行为疗法对于治疗技术的重视。笔者相信三者在感受层面上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Elis(1994)在他的理情疗法中频繁使用能调动情绪的辩论和挑战来回应来访者的非适应性信念,这种方式直接地推动了感受的转变。贝克主张在人格障碍的认知冶疗中运用幽默、比喻、趣闻、轶事和咨询师的现身说法等“治疗艺术”(Beck,Femn&
Davis,2004)。它们之所以比平实地提出的合理观念更有效果,乃因为它们直接调动了感受的心理活动乃是行为和情绪的决定者,当意识之光照射到这些隐藏的情结和冲突之上时,心灵会发生有利于其成长和整合的改变。笔者认为,不论哪种方法,最终都是引起动机与感受的变化,并达成人格结构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新的统一,从而导致稳定的人格变化。
在感受分析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应放弃用单个动机去解释行为背后的动力的做法,而是把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看成动机群落的生态衍变,应该以种生态的视角看待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单个行为往往是受到多个动机同时推动的。咨询与治疗师应该探究这些动机的性质及其组合方式,而不是归因到某个动机。对于非适应性的行为,咨询与治疗要针对其背后的多重动机逐个分解和解决。例如,强迫性人格者的完美主义是由追求完美、害怕不完美不安全感、成就动机等一系列感受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感受群落”。只有咨询师与来访者对这个群落的构成的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做揭微显隐的洞察,方能助益于人格的改变与修补。咨询师对待复杂多变、积久渐成的人格系统,应该像外科医生对待生理系统那样周密慎重。
(1)具有修复作用的咨访关系的建立。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以不同于导致来访者人格缺陷与偏差的成长经历中的自体客体所采用的方式与来访者互动。来访者的人格在新的、足够好的自体客体经验中获得重新生长的机会。
(2)通过感受的解析和体察,感受分析能够提高来访者对动机与人格结构的感受和反思能力。
(3)通过感受的转化,来访者能够调整人格的动力结构,修复受损人格。
(4)通过对人格缺陷的文化背景因素的分析,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