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的距离学问
(2022-04-08 22:40:27)
既然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保持多远的距离才合适呢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
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接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间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以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
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5.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端,而陌生人
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米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
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
式的交往关系。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
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当然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接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间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以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
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5.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端,而陌生人
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米端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
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
式的交往关系。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
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当然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前一篇:怎样理解引发恐慌的消极的自我对话
后一篇:依赖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