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怪的病症:视觉不识症

(2022-03-01 23:11:25)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人们根据眼、耳、口、鼻的功能,来感受每时每刻的外界刺激。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便是人们的感觉,比如,我们会看到天边一抹刺眼的红,或者山林间一处娇嫩的黄。如果只是单纯地凭某一种感觉了解世界,那么,周围环境只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方的、圆的、扁的;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而不会有任何丰富立体的意义。所幸,生活中从来都没有孤立的感觉,在我们感觉到某一事物的属性一形状、颜色、大小、质感时,同时也知觉出了它们的本质,而将这些关联的属性组合起来的心理功能便是知觉。当我们看到一个红红的、圆圆的,摸起来很光滑,咬一口清脆香甜的水果时,知觉告诉我们说:它是一只苹果。

可以说,当事物的某一个属性,或者多个属性在头脑中得到反映时,便成了感觉;当事物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统一在头脑中反映时,便成了知觉理论上说,感觉让我们的眼睛看到颜色、鼻子嗅到气味儿,手指触摸到温度知觉则告诉我们,眼睛看到的是美丽的彩虹,鼻子嗅到的是芳香的草莓,手指摸到的是寒冷的冰块。看起来,这两者是有先有后,分开来的,实际上,由于神经传递非常迅速,感觉和知觉在时间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或者这样说,即使存在差距,也是存在于感觉阈限之下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生活中,感觉和知觉永远是同时存在的。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知觉是逐步缓慢形成的。因此,他们无法准确把握物体的远近、大小,也不像大人一样有时间的观念、。随着后天的教育和生活,新生儿渐渐走入幼儿期、童年期,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就会愈加密切起来。对于成年人来说,感觉和知觉已经能够轻松地配合,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了。我们之所以能够欣赏耀眼的烟花,观看奔腾的钱塘江大潮,倾听林间鸟语,轻嗅花儿芬芳,全都得益于感觉和知觉的有效配合。谁能够想象,如果有一天,一个成年人失去了对外界的知觉能力,只能感受,不能知觉,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房间中的摆设变成了奇奇怪怪的物体组合,精心布置的花房也只是一堆堆散乱的植物,花色壁纸变成了赤、橙、黄、绿的堆砌,连窗帘的底纹也变成了单调的线条重复……原本精致的房子变得毫无秩序和设计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会从此发生变化吧。

如果真的有人遇到了这种情况,只能很抱歉地说,他不幸地患上了不识症。所谓不识症,就是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病人不能将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甚至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目前为止,人们对视觉不识症的研究最多,按照情况不同,视觉不识症又分为物体不识症、颜色、字形不识症和空间不识症。

在认知障碍中,不识症多见于有脑器质性障碍的病人。这种人只能感受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却无法将其知觉为某一名称、某一种类的事物。比如,将钥匙说成是“一个圆环和一根轴”;将喷壶说成是“一种桶形的物体,圆圆的,在中间的一边有一根粗的棒”;将梳子说成是“平平的一条线,在线下面长出来小小的、细细的棒”。当医生指着自行车问“这是什么”时,他们会将其描述成“在地上跑的,两边有圆圈,中间有铁架的东西”。显然,他们的大脑无法构造出“自行车”这一概念。

视觉不识症多出现在失读但是不失写的病人身上。失读症的人对出现在视觉范围内的字词、符号、字母或色彩不能辨认,也不能命名,但却能够正确指出它们的用途。比如,有的病人无法命名红色和黄色,却能将红、黄配合在

一起,变成一幅图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病人的左侧枕叶皮质受损,这样来,不仅大脑左侧的信息受到了破坏,从大脑右侧,经由胼胝体传达到大脑左侧的信息也会受损。曾经有一位男子,在突发头痛时,剧烈地恶心呕吐,随即视线变得模糊。

经过头颅CT检查,发现他的左侧颞枕叶大面积病变。住院治疗后,病人头痛症状消失,也不再恶心呕吐,四肢力量恢复,眼睛也能看清楚东西。但是,他却报告说:“我不能看报纸了,纸上的字我都不认识了。”这名男子是高中学历,平时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按照常理来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状况。经过专业的测验,医生发现他的视力正常,无法阅读文字或者符号和视力无关。奇怪的是,他不能识别文字,却能够听写和书写。

这名男子的症状便属于失读但不失写,他无法辨认汉字的情况属于视觉不识症。对于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方块字或者拉丁字母,他只能通过听觉、触觉来判断,比如,他将“国”字描述为“一个方方正正的框框”,却不能读出来,或者理解其含义。与此同时,他还失去了命名颜色的能力,在他面前摆上一个色谱,他无法说出所指颜色的名称,也不能按照听到的名称找到对应的颜色。但是,他能进行配色,比如说“国旗是红色的”、“香蕉是黄色的”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