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变态”如此简单

(2022-01-10 12:48:26)
       为什么一个人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为什么那些怪叔叔总是喜欢小萝莉?为什么女孩总是幻想被帅哥推到墙上强吻?自残者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
打算收集各种怪异的梦境,然后拍成短片,为什么被各种人骂“神经病”?
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看重口味的电影,比如僵尸、变态杀人狂之类的,他是变态吗?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这些想法,你觉得自己是神经病、死变态,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路人甲?当人们习惯性地将“你神经病啊”、“×xx是个变态”当作骂人的话,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词汇在作为专业术语时到底是什么含义。一个人有病与否、变态与否,真的可以凭借一段令人厌烦的黄色笑话,或者一个招人嫌的举动轻易判定吗?还是说,我们要慎重使用这些词汇,因为它们代表的含义常常和想当然的解释相差十万八千里。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尚不确切。心理学家习惯用“ Abnormal Psychology”来定义这门科学,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当然,这个变态( abnormal)就是相对于常态(noml)来说的。心理学家在用心理学和方法来听究人的异常心现发态行为时,支态的一个分支,称为精神病理学心理学又变成
此,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两种分法按照心理过程学听的是感号、变态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照临床疾病的症状来分,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心理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在本书中,笔者综合了这两种分法,旨在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对象范围。
     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变态”的心理体验,如抑郁、强迫、攻击性、表演型人格、神经性厌食。但是,很少有人被确诊为心理疾病,住进医院,接受药物和心理上的治疗。这是因为人们平常感受到的变态,和临床标准上的变态并不一致,那些看似变态的心理体验,还没有达到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严重程度,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
按照严格的标准,人们能够区分出“正常”与“变态”的行为,但是,基于标准和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却并不容易。即使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很难通过一般的观察和交往来判断变态和正常人。或许可以这样说,变态和常态的界限原本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就像天才和疯子一样,变态和常态就像住在隔壁的邻居,稍不留神,走错了门,就陷入了迥然不同的境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