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与抑郁症关系
(2021-12-25 16:06:55)
则发现,作为强迫症的心情基础的是抑郁和易激惹,而不是焦虑。心情与仪式化行为密切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帮助病人简化仪式,病人的心情往往好转
Kendell(1970)用
Leyton强迫症问卷检查住院抑郁病人,发现抑郁期及恢复期强迫症评分都增高。对比之下,躁狂状态下则评分很低。
Videbech(1975)发现,抑郁病人兼有强迫症状者病前多有强迫人格。他还发现,激越性抑郁者强迫症状多见,而迟滞性抑郁者强迫症状少见。
Vaughan(1976)对激越和迟滞两型抑郁的观察也有同样的发现。
Welner等(1976)对强迫症病人与他们并发的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追踪分析。共150例强迫症,其中30例没有抑郁,77例同时或在强迫症后出现抑郁,43例先有抑郁后有强迫症。先有强迫症者多为慢性,预后不良。反之,先有抑郁症后出现强迫症者,预后要好得多。一部分病人强迫症带有发作性,预后良好。Insel(1981)报告,强迫性神经症病人将近一半过去有重症抑郁的历史。
Coryell(1981)报告,出院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者,27%符合
Feighner原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强迫症与原发性抑郁配对,发现同胞数、排行、15岁前丧亲这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强迫症者的家族中躁狂或抑郁者占4.6%(原发性抑郁为20.9%)。用苯乙肼治疗一例慢性强迫症,效果很好。这大概是抗抑郁药治疗强迫症的最早报告。接着,Jain等1970)用此药治疗2例强追症,也有效。这些早期报告病例太少,又无双盲对照,很难作出一般性结论。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双盲对照的治疗研究一个接一个出现,例如 Thorn等(1980)、 Marks等(1980)、
Montgomery等等等。结果大同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氯丙咪嗪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有效,显著好转率为122/。
(2)氯丙咪嗪的疗效优于其他抗抑郁药。
(3)氯丙咪嗪对原发性强迫现象和继发性仪式化行为都有效。
(4)一般需服药4周左右才有显效,出现充分疗效需服药812周。剂量与一般治疗抑郁症相同,即日量100~300mg。强追症是公认的难治病,如今取得这样好的疗效,确实令人鼓舞。当然,氯丙咪嗪只能控制症状,并不能治愈神经症。服药产生疗效时病人的典型体验是,强迫现象仍然存在,只是感到不碍事、不难受而容易控制了。
氯丙咪嗪治疗的最大局限性是疗效不持久。据Isel(1981所有病人在停药后一个月全都复发了。 M.
Asberg等(1982)认为延长服药时间可以防止复发。另一件麻烦事是,长期服用氯丙咪嗪副作用相当讨厌,如嗜睡、便秘、性功能障碍(快感缺乏)、体重增加等。有些病人由于副作用难受不能容忍而自动停药。氯丙咪嗪治疗有效引起了一个问题:强迫症是不是抑郁症的一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一度被视为内源性抑郁所特有的生物学标志在强迫症病人身上也多见,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睡眠期的特殊脑电变化等,并且与强迫症病人有无抑郁心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