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评人格与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比如在控制了一些混淆变量后,自我批评人格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我批评水平与妄想、自恋、强迫症、精神分裂、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被动攻击性等心理问题显著正相关,并且是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易感性人格因素。PISD患者的自我批评水平很高,在控制了抑郁症状水平后,自我批评分数仍能预测患者PTSD的严重程度以及曾遭遇过的创伤事件数量(
Valdivia,2006)。
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高自我批评还让他们在建立和维持治疗配合关系上存在困难(
Whelton,在这些心理问题中,研究者最关注的是自我批评人格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批评和人格与抑郁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前文提到的,自我批评这一人格维度的概念就是在研究抑郁与人格关系时提出的。更具体地说,自我批评是抑郁的易感性人格。这里的抑郁是一个连续的维度概念,既包括正常人群的抑郁情绪,也包括临床患者的抑郁症状。Batt提出的两种人格,即依赖人格和自我批评人格都与抑郁有关。而自我批评在这两者中似乎是更为本源性的。与依赖人格相比,自我批评人格水平与抑郁风险增长的相关更显著,并对更广泛种类的生活事件易感而且自我批评人格还能预测重度抑郁症,而依赖人格未能预测(Cox,
Mcwilliams,Enns,和
Clara,204)。大量实证研究重复验证了自我批评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样本涵盖临床患者以及大学生和社区成人样本,研究均发现自我批评人格与抑郁间存在显著相关。
基于分布如此广泛、层次如此全面的样本的各种研究结果,使自我批评人格对抑郁的易感性被研究者们广泛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横断研究验证了自我批评人格与抑郁的高相关,许多纵向研究也证明自我批评人格能预测个体以后的抑郁水平。比如个以年轻医生为样本的纵向研究,在实验起始阶段以及两年后和十年后进行了三次测量,统计时控制了起始阶段的抑郁水平以排除当前抑郁状态会持续影响情绪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起始阶段的自我批评人格水平有效地预测了两年后所有医生的抑郁水平,并预测了男性医生十年后的抑郁水平。
白我批评人格与部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以致有研究者 Coyne
7和W1995)提出质疑:自我批评人格是否就是抑郁症状的体现,它与抑郁能区分开吗?它是一个独立的有意义的人格维度吗?首先,质疑者认为自我批评人格只是一个潜在的对抑郁易感的因素,只有在遭遇压力事件时,被压力事件激活才会引发抑郁,而被触发时,不对个体产生影响。然而研究表明,自我批评人格不仅被社会情境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情境:自我批评人格预示着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和更少的积极生活事件,以及一些长期的生活问题。
因此自我批评人格并不是一个沉默的潜在因素,而是会对个体造成有力影响的人格变量。其次,在控制了初始或同时的抑郁状态水平后,自我批评人格仍能预测日后的抑郁水平,而且与多种重要的变量相关。比如大量控制了初始抑郁水平的纵向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人格能有效预测几周后到数年后的抑郁水平还有一些横断研究,在控制了同时存在的抑郁状态水平后,仍发现自我批评人格与“大五”人格变量)、功能性失调态度,人际关系行为等显著相关。因此,自我批评人格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人格因素,它是抑郁的易感性人格,但并不同于抑郁本身,也不是抑郁伴生的症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