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究竟源于何处

(2021-09-18 15:37:18)
     如果人们拥有两种“自我”—关系疏远的无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那么,两者各自源自哪里?有证据显示,适应性潜意识中的某些性情,例如气质( temperament),具有遗传基础,当然也受到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适应性潜意识的一个特征是自动性,因此,它是以一种快速的、无意识的、毫不费力的方式去处理信息。将意识构念变为自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多次运用。人们并非生来就具有米歇尔所讲的“如果一那么”观念模式,也没有社会心理学家所讲的“习惯性可进入性”构念。这些观念植根于童年经历,经过频繁使用就能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那么,是哪种童年经历呢?戴维·麦克利兰和同伴提出了一种假设:无意识动机始于婴儿早期,而意识的、自我归因的动机是更为外显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为了验证这一观点,麦克利兰和同伴对30岁出头的成年被试进行访谈,对他们的无意识动机(例如在主题统觉测验中对图片的反应)和内隐意识动机(在自陈量表中的反应)分别进行测量。该研究有趣的一点在于,被试的妈妈在30年前曾经接受过研究人员的访谈,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历,从而使研究人员得以测量出成年被试的内隐与外显动机的程度,这与被试的妈妈30年前讲述的育儿经历息息相关。
       也有证据表明,被试母亲在婴儿学语前的育儿经历与被试的内隐而非外显动机是有关联的。例如,在成年被试样本中,母亲定时哺乳的程度与被试的内隐而非外显的成就需求有关,而母亲对孩子的哭声无反应的程度与被试的内隐而非外显的归属感需求有关。习语后的童年经历更多地与被试的外显而非内隐动机有关。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被别人挑衅时不要反击,那么,这与孩子外显而非内隐的归属感需求有关;假若父母会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那么,孩子更可能拥有外显而非内隐的成就需求因此看来,无意识和意识自我会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式不同。早期的情感经历会塑造儿童的适应性潜意识,而且具有文化根基,所以,父母的育儿经历具有很明显的文化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