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判断自我认知的对与错
(2021-09-11 17:11:47)
但是,什么样的自我叙事是令人满意的、功能化的且具有适应性的呢?准确性是其最显然的标准:相信自己是匈奴王阿提拉(
Attila the
hun)的化身或者从高楼跳下就会飞,这些并非人们的优势。尽管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以及遭遇的困难都有一个真实性描述”这一现代主义假设已被大多数叙事理论家所拒绝。确实,“叙事”这一术语的使用,意味着描述一个人的故事可以有许多方法,而不是只有种必须在实现积极的自我改变之前加以发掘的历史真相。
尽管许多叙事理论家都强调说故事的真相并不重要,但我认为他们的真实想法并非这样。例如,想象一下,我们将精神医师、认知理疗师以及行为理疗师聚在一起,他们都同意这一基本叙事隐喻(故事的真相并不重要),并将他们各自的治疗看做是帮助他们的患者采用更具适应性的自我描述的一个方法。我们可能会问:“叙事的真实性并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有用的、具有适应性的故事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你们也认同这种观点吗?”这符合叙事传统,在座的三位治疗师都点头表示认可。然后我们会问:“你们的意思是,其他治疗师的患者所采纳的故事与你们自己的患者所采纳的故事一样好,对吗?”三位治疗师开始感觉到坐立难安。我们接着问道:“换句话说,精神分析式的故事与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式的故事一样好,你们每个人运用其他学派的故事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吗?”“稍等片刻”,治疗师们回答道:“当我们说一种叙事和另一种叙事一样好时,不会说得那么绝对。”
当然,折中主义的治疗师认同不同的叙事都会发挥效用。然而,许多心理学家甚至是那些支持叙事隐喻(故事的真相并不重要)的心理学家,却相信
204些叙事要比其他叙事更真实,采用有依据的自我叙事[例如弗洛伊德学派、克莱因学派( Kleinian)、皮亚杰学派(
Rogerian)、斯金纳学派(
Skinnerian)等]对患者比较有益。但是,从我们先前对心理治疗结果的讨论来看,这一假设是令人质疑的。患者固然可以通过采用心理治疗师的故事而受益,但是,这些故事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差异的。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或许能够给出答案,即通过准确性和历史真相判断自我叙事是毫无意义的。根据这一观点,其实不存在“真实的自我”。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各种社会力量多重对立交叉的背景下,他们针对特定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建构了很多叙事,所以,判断其中一种叙事比其他叙事“更真实”显得毫无意义。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有助于强调文化、社会对自我建构的影响,以及面对不同情境时,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呈现出不同人格。但是,如果真实性不是判断叙事的恰当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即使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有些叙事也比其他叙事更具适应性,而另一些则没有适应性,比如,绝大多数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抑郁而有自杀倾向的人或者疏离同龄学生、反社会且持枪上学的高中生,他们的自我认知都不具有适应性。
然而,若没有准确性作参考,单纯界定合理性就显得很牵强,关于心理治疗的很多后现代主义观点都陷入这一怪圈。例如,肯尼·格根(
Kenneth Gergen)和约翰·凯( John
Kaye)指出,许多后现代主义的解释都试图避开准确性的标准,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对个人的再塑造,开辟新的行为之路,从而使个人的行为更令人满意且与个人的经历、能力、偏好足够匹配。”但是,他们所说的一种叙事应该“匹配于”某个人的“能力和偏好”就是运用了准确性这标准。“能力”和“偏好”是叙事中最易理解的人格的一个持久性方面,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格根和凯试图通过对叙事的效应进行不同定义来避开这一怪圈,换言之,叙事存在于特定的“语言游戏中,一种或多种文化舞蹈中”,只能在“特定的游戏或者舞蹈的范围内”加以判断。他们认为,“叙事的效应源于其在这些范围内的成功运用用适用性回应先前行为,或者用适用性诱导随后行为。”
显而易见,后现代主义者对真实性标准的否决言过其实。只要我们能明确叙事的应有面目,那么,叙事应具有真实性就显得很有意义。该问题之所以混淆不清,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这项标准应该是什么。
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描述应该简单且具有准确性:它们应该理解人们无意识目标、感觉和特质的本质。简言之,自我描述与人们的适应性潜意识之间必须有一致之处。正如我们所见,人们意识层面的自我概念若能协调一致—很好地呈现其无意识动机—人们的情绪状况就会显得良好。约阿希姆·布伦斯坦、奥利弗·舒尔特海斯、鲁斯·格拉斯曼(
Ruth
grassmann)对被试的外显目标(这些目标都包含在有意识的自我叙事中)以及内显目标(这些目标是适应性潜意识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意识和无意识目标相一致的人比意识和无意识目标不一致的人要快乐得多
与许多自传一样,讲述故事(叙事)可以有多种方式。然而,一部好的传记既要说明人物的真实一生,又要捕获他们内心的目标和特质。越好的传记,内容越能涵盖适应性潜意识中的“数据”,对主人公的刻画就越真实。通过明确自己的无意识目标,人们可以很好地定位并取行动实现目标,或者尝试改变目标我们主张,人们有意识的信念应该与潜意识的目标和内驱力相匹配,这似乎使我们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上。这难道就等于说,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将潜意识意识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然而,现在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在叙事中应该掌握的潜意识的本质与弗洛伊德学派所说的潜意识有着显著差异。我们无法直接探知适应性潜意识,要想对适应性潜意识进行推断,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自传者(也许需要资深治疗师的协助),而不是通过消除压抑来窥视“咕嘟咕嘟冒泡的锅底”(意指适应性潜意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