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053
  • 关注人气:1,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迫困扰的强迫性人格症状分析

(2021-07-24 10:38:00)

强迫性人格者在面临压力时,可能会短暂地出现强迫困扰—即尚未达到强迫障碍程度的强迫症状。如果来访者的强迫症状持续时间不长(半年以内),并且每天受症状影响的时间也不长(在一小时以下),心理功能相对完整,生活和工作比较正常,就不足以诊断为强迫障碍。此类有强迫症状、但尚末达到强迫障碍程度的强迫性人格者(简称有强迫困扰的强迫性人格者)在治疗上有别于有强迫障碍的强迫性人格者。对于前者,感受分析治疗可以先从缓解强迫困扰开始,并辅之以人格方面的调整,至于是否建议来访者求助于药物治疗,可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症状的改善情况而定。如果经过数月的时间没有明显改善,咨询师应该建议来访者去精神专科寻求药物的帮助。对于有强迫障碍的强迫性人格者,则在治疗伊始就要建议患者寻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应与药物治疗相配合。

不论有强迫障碍还是有强迫困扰的强迫性人格者,心理咨询与治疗都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1)针对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或治疗;(2)针对强迫困扰或强迫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而言,针对强迫性人格尤其是达到强迫性人格障碍程度的显著的人格偏差—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一般至少一年),针对强迫困扰的治疗则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过程(一般半年以内)。而针对强迫障碍的治疗,即便在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迫困扰在咨询中一般比强迫性人格问题更容易得到改善。甚至在某些个案中,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一旦解除,强迫困扰也不治而愈了。但是如果来访者的强迫性人格问题达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或者有严重的偏差或缺陷,强迫困扰会随着压力的复现再次出现。为了减少那些有强迫性人格偏差、缺陷或障碍的强迫困扰的发生,针对人格的相对长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明智的选择。

咨询与治疗的进程因人而异。有些个体的强迫困扰是最先缓解或消失的,人格问题的稳定改善则要经历更长时期的咨询工作;而某些有强迫困扰的个体,人格的改变与强迫症状的改善是同步的,在长期的咨询和治疗中,治疗重点会在人格问题和强迫困扰——也就是说,在轴的问题和轴I的问题——之间不断摆荡。

针对强迫症状中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咨询师要建议来访者采用不同的对策。就强迫行为而言,逐渐放弃强迫行为、体验放弃这些行为之后产生的焦虑感受,有助于此类行为的消退。但就强迫观念而言,刻意地放弃强迫念头,却可能加重心理冲突,产生更严重的精神交互作用。直面那些被自己有意回避或抑制的念头,体验念头背后掩藏的情绪和动机感受,则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强迫性人格者往往不能接受自已某些不符合自我或超我要求的念头或感受,极力回避和消除这些念头和感受。但它们由于不被接受反而变得更为强烈。当自我不能接纳自体中不符合超我原则的念头和感受,一些人之常情,例如对于主流价值观、流行价值观的怀疑,对父母的消极看法,对上司、权威的缺点的不满,对于朋友的敌意等,有可能更加频繁地干扰内心,自我不得不调动更多的力量压抑或压制这些念头和感受。感受分析主张接纳这些念头和感受的存在,但是并不被这些感受驱策着做出非适应的行为。

也有些强迫性人格者迫使自己始终保持符合超我原则的正性感受,他们会因为在某种情况下没能保持“应该”有的正性感受——例如对父母的敬意、对子女的关心、对同事的友好情谊等—而焦虑。这种对内在正性感受的完美期待,会使他们不能容忍丝毫相反的感受。然而当个体追使自己保持正性的感受,相反的感受就可能被放大,形成冲突。

强迫性人格者出于自恋的原因,对于自身人格的缺陷和自己人性的阴暗面会调动“否认”这种防御机制,它亦需调动额外的心理力量,引发内在的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