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探讨一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社交恐惧的系统脱敏疗法。经过分析可以得知,社交恐惧的深层原因在于人格中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情结。具有此类人格障碍的人,一方面内心里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另方面又感到恐惧、讨厌、回避社会活动。他们在街上遇到熟人的时候,心里便不知不觉地感到有压力,并避免与对方正式碰面,甚至连搭乘公共汽车,都感到不安与烦躁。患者如果是女性的话,有时对自己的容貌也会感到非常自卑,因此不想交友。如果看见自己走过去时别人交头接耳,心里就一定会认为他们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因而在心灵深处对自我的形象产生不正确、不恰当的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同时对一切变得过于敏感,进而将自己封闭起来,与身边的人越来越远
可见,社交恐惧并不是由什么外部因素引起的,而是个体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不能正确地肯定、认同自己。如果这种心理上的痼疾过深的话,即使在潜意识全面开放的深度催眠状态中,一两次暗示诱导也是无法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只有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才能奏效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具体实施过程是这样的。进行治疗之前先列出社交恐惧的系统表格,列表的顺序是从患者最害怕见到的人或者最恐惧的社交场面,到害怕程度最低的人或恐惧感最低的社交场面。催眠师和患者进行充分讨论,以对其所怕见到的人和场面的细节有充分的了解。总之,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地消除受催眠者的恐惧或焦虑。
如果患者的心理痼疾比较深,即自卑情绪非常顽固、社交恐惧非常严重的话,那么,在前几次的催眠中,就不应急于对病症予以治疗。明智的做法是先要求受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中身心髙度放松,并且反复体验放松后的舒适、快感。因为社交恐惧往往是和高度的神经紧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消除受催眠者的紧张感,身心不能高度放松,其恐惧心理也就无法解除。除了在催眠状态中令受催眠者高度放松外,还需要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教会受催眠者如何进行自我催眠练习,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舒适。这样,让他们自己进行练习,抓住要领,就可以不断增强催眠放松的效果。
在放松达到预期效果,患者的紧张感基本消失以后,催眠治疗便可以转入下一步工作:消除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根源—一自卑情绪。催眠师可以运用直接暗示的方法,也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法,还可以运用后催眠暗示法。一言以之,彻底打消受催眠者的自卑情绪,恢复和增强其自信心,探索导致自已自卑和气馁的根源何在,改变自我价值观,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其原有的人格模式。这一步,对整个治疗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的第三步是运用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逐个消除其症状。具体做法是将放松反应同受催眠者想象中的各等级水平的焦虑诱发的刺激依次进行匹配。最初,先让患者想象微弱的刺激,即表格所列感到最小限度害怕听到或见到的人(社交场合)。如果患者仍能保持放松,则可以想象下一等水平的刺激,依此类推,一直进行到最恐惧、最害怕等级水平的刺激。如果某等情况的刺激引起了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则要重复这一步骤,直至患者在想象这一刺激情况时能够保持完全放松为止。最后,到所有的等级水平的刺激都进行完之后,患者就已经学会了以放松取代焦虑,重新认识自己,建立全新的人格。由于这种系统脱敏的方法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催眠状态中经催眠师的暗示诱导,受催眠者很容易岀现幻觉,所以,它比清醒状态下的想象更加逼真,也更容易实现。这就为治疗的顺利进行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这个条件使受催眠者的自信心得以增强,恐惧紧张、胆怯心态的力度降低,由此而能更好地应付现实情境
第二,在催眠状态中,受催眠者对自身的肯定更容易实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自卑情结已经不再能够支配受催眠者的所有心理活动以及对外界的反应了。
第三,在催眠状态中,伴随着受催眠者对每一刺激情境的反应过程,催眠师将进行一系列的言语暗示诱导。例如,当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幻觉中乘坐公共汽车,汽车上有许多人(受催眠者对与其他人目光相接触感到恐惧和焦虑)。此刻一边让受催眠者在幻觉中体验,一边由催眠师进行暗示诱导:“现在,你坐在公共汽车上,汽车开动时的振动感传遍了你的全身,使得你的心情变得很舒畅,情绪很稳定。由于汽车上人非常多,很拥挤,人们面对面站着时不免目光相接触,有意无意地看上一眼。以前,你可能对这种情境感到害怕,今天可不是这样!今天您感到很正常、很自然,一点也不焦虑,今后也是这样,你再也不会对人与人之间的目光接触有恐惧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