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和状态的改变强迫性人格者尤要避免以强迫的方式战胜强迫的悖论。笔者接待过一位患有强迫症状的强迫性人格障碍者。为了战胜自己的强迫,他几乎阅读了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心理学中文自助图书。而且只要有心理学新书出来,就一定找来读,生怕哪本书中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自己没能接触到以至于耽误了对自己的治疗。这位患者成年累月地泡在图书馆里,几乎成了心理学家。他对比不同的心理学书籍中的理论观点,对书中的内容字斟句酌,四处与心理学者交流理论细节问题。但他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状都没有明显改善。他虽然早已知道他的问题可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但他的偏执倾向让他觉得心理治疗师和医生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真心为了帮助他。他的吝啬倾向也使他不愿在治疗方面付出经济的代价—尽管这个代价在适当的安排下会在其经济承受范围之内。这是个典型的试图以强迫的方式战胜强迫的例子。努力弄清心理学理论的细节,疯狂收集自助书籍,狂热地学习,这些恰恰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他能够针对心理学理论的缺陷和浅薄之处提出异乎寻常的真知灼见,却应对不了现实事件激起的微小焦虑,不断被强迫观念困扰。对于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家们的缺陷,他也表现出了深切的失望。概言之,心理学成了这位人格障碍者的“理想化双亲”,他与双亲的大有缺陷的客体关系被转移到了他与心理学的关系之中。
“以强迫的方式战胜强迫”的悖论还在生理层面体现出来。这位强迫性人格者热衷于思考,在许多情况下,思考是用来消解、战胜内在不安的一种手段,这本身构成固化强迫性的一环。如果强迫性人格者耽于过多的思考,由此导致的大脑的耗竭会反过来加重思虑倾向,以至于难以停止思虑。如果个体能够体验到脑部的疲劳,感受到精力的丧失,在大脑显著疲劳之前就设法休息以恢复精力,就可以防止对大脑的使用超出限度,进而防止强迫人格倾向的加重和强迫困扰的出现。
强迫性人格者习惯于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生活状态,这本身便是强迫的表现。强迫性人格者若不肯有意识地改变生活方式和状态,而是顺从强迫性的驱使,强迫性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它的反思而得到改变。鉴于此,笔者的一个建议是,强迫性人格者应该像对待一种慢性生理疾病一样对待自己安于既定的习惯与方式的强迫性,对待此种“疾病”的良药乃是每日都要尝试对生活中习惯的方式做一些改变,哪怕改变非常之微小。我们可以把“为改变而改变”看成一种思维上的锻炼,有如体育运动一样每日必做,量不在多而在于坚持。即使做出微小的改变也值得庆贺。有ADHD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有一种改变的悖论。当他们的欲求和冲动被唤起时,他们会打破生活的常态,这是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强追性人格者的地方。但是出于冲动性的行为因其难以随客观现实的演化而变化调节仍然是刻板固执的,本质上仍是一种保守状态。如果他们试图不顺着冲动的驱使而行动,反倒是一种真正的改变。当有ADHD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的焦虑和担心被唤起时,转而又变得极度谨慎,努力避免风险,渴望安全,因此而采取保守与刻板的做事风格,拒绝改变。概言之,有ADHD倾向的强性人格者受冲动(BAS)和敏感(BS)的控制,由一种神经活动状态(冲动向另一种神经活动状态(敏感)的转换比较困难,把两种状态整合起来也有困难。他们是性格矛盾的人—集胆大冒进与敏感畏缩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