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强迫感?

(2021-06-21 18:22:24)

在理智上认为某种行为、想法和情绪应该被放弃,却无法感受的分析,在中国文化里,强迫性忙碌经常被贴上“勤劳”“操心”“有责任心”之类的积极—或者至少中性—的标签。这就掩盖了强迫性忙碌的病理性。细察强迫性忙碌者的行为,我们能够洞悉强迫性忙碌的悖论:一个勤劳的人,其实又很懒惰;他经常陷入到一些忙碌之中不能自拔,可是对于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事,他可能又拖延再三。例如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中国人勤勉耐劳,但是对于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少有热情,以致生产技术逐渐落后。正如强迫性人格者以强迫性忙碌为防御,用以回避现实和躲避挑战,“勤劳”也成了一种文明用以回避和逃避发展变化的方式。强迫性忙碌的形成,有文化的强化作用,也有遗传上的生理基础。注意力失调(ADHD)者也容易陷入忙碌和逃避的怪圈。前面的章节里已经说过一些强迫性人格其实就是以ADHD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改变强迫性忙碌的症状,感受分析咨询中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来访者对于它的领悟,先把“勤劳”“有责任心”之类的积极标签放在一边,客观、理智地观察强迫性忙碌对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感受那些驱使着自体去忙碌的内在动机。

对强迫性忙碌的相关感受进行内感体察,通常能发现这些感受主要在心脏的部位。放弃忙碌带来的首先是心脏部位的不舒适感。除了心脏,胃部和喉头也会感到不适,头部也有隐隐的担忧。强迫性忙碌也可以说是一种成瘾行为。与强迫性忙碌类似的一个概念是工作成瘾或“工作狂”( workaholism,笔者认为用强迫性忙碌来描述强迫性人格者的此类行为更合适,因为这种忙碌不只体现在工作上,而是一种在众多领域中都表现出来的人格弱点。例如有些强迫性忙碌表现在家庭事务里。

付诸行动,个体觉得自己被驱使着做一些虽不荒谬,但又不足够理智的事(例如工作狂的过度劳碌的行为),这种感受便是强迫感。本节介绍几种常见的与强迫感有关的认知行为模式:强迫性忙碌、过度的“应该”思维、僵化的目标设定和刻板的计划性。应对强迫性帖碌

强迫性人格者常常沦于强迫性的忙碌。陷于强迫性忙碌中的个体,通过忙碌来缓解焦虑,停止忙碌会感到不安和惶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