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迫性人格障碍症状

(2021-05-21 12:33:52)

       强迫性人格障碍症状层面都存在显著偏差的障碍类型。在意识层面上,强迫性人格障碍者对某些观念(尤其是主流价值观)无保留、不怀疑地认同,缺少反思性和辩证精神,习惯于从“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等非此即彼的两极对事物做出判断。在潜意识层面,强迫性人格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充满担心、危机感和不祥的预感。强迫性人格障碍者潜在的不安全感与意识层面的观念发生联结,发展出对某些观念的过分执着。可以说,内心的不安全感是执着、过分谨慎与仔细、过度计划性、过分专注工作等行为模式的内在动力或心理能量。

     反之,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又容易唤起他们的不安全感。强迫性人格者要应对的往往是想象中的风险,这种风险在他们看来必须通过理性思考和谨慎行动予以解除。例如,高中生M,他认为考上的大学越好,就意味着自己将来越有可能成功;而考上不好的大学,自己就会低人等,一生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对他来说,最好的大学,就是x×大学,如果没有考上这个最好的,将来也就不能成为最出色的人。在高考来临前,M发现自己的成绩不一定能保证考上××大学,但又不甘心选择别的“次一点的”学校,于是变得非常焦虑,情绪低落。从他的想法中不难感受到他的成就动机,很显然,是强烈的成就动机促使他产生考好大学的愿望。

      这是潜意识动机对意识的影响。不过潜意识动机并不能解释这个学生“非xx大学不考”的想法和冲动。M在意识层面的“符号化”增加了M的焦虑。在M的理念中“Xx大学”代表着“最好的”和“成功”,而“B大学”(M的成绩能够达到的大学)代表着“差一等的”和“失败”。在M的意识里,高考如同一个开关,把一些人送向成功和荣耀的未来,把另一些人导向失败和低一等的生活。M把成功和失败、好与不好分割成界限分明的对象,于是那些原本差异不大的对象被分别赋予了大为不同的情感内容。

     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人类符号化的认识习惯,从这个角度说,人类本质上就是强迫的,符号化就是强迫的起点。尽管如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发展为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究其原因,除了人的安全感各有不同外,个体是否拥有对符号化抗衡的辩证思维模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辩证性思维是符号化思维的一个有力的反驳。任何“好”与“坏”、“优”与“劣”,无不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一定的标准下才可以比较。离开一定的语境和一定的标准,这种对立就不存在了,而如果变换了标准,原先的“优”者就可能变为“劣”者,“劣”者可能变为“优”者。既然如此,人类的符号化思维所得出的只是相对的结论,不应过于严肃地看待。而强迫性人格者恰恰是最严肃地看待这些结论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