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原则
(2021-05-04 18:07:07)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前一些看法中所说的“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在这种同一性标准之中,而同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为广泛。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平均值,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但假若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而大吵一番,虽然背离了“平均值”水平,但仍然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与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又如,信教的人作祷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可能过度想象而出现了似乎与天使对话的幻觉这种心理行为也不能说是异常,但他(她)却实实在在产生了幻觉,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这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欢快的反应,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便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就表明此人出现了异常心理。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特征突然出现了变化,那就应该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比如,一个平时热情爽朗的人,突然变得冷淡沉默,而且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使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了异常心理。当然,正常人也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变化,但这种变化在正常人的生活里是不多见的,有心理问题的人会常常无端地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