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2,527
  • 关注人气:1,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莱因的心理发育理论的框架

(2021-03-29 10:53:37)
        两种心理状态( position):两种心理状态,是克莱因的心理发育理论的框架,它代表着儿童的两种焦虑以及与焦虑相对应的防御。
1)第一种状态,被称之为"偏执分裂状态( paranoid-schizoidposition)”,用偏执和分裂来命名,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一个患了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偏执分裂状态,是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通常是出生的头四个月,在这种状态中,婴儿生活在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极端的被害妄想中,害怕自己被杀戮,内心中破坏冲动、伤害性妄想和施虐焦虑占据优势地位。根据克莱茵的观点,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儿童的破坏性冲动或欲望。此时,婴儿的受挫耐受性很低,情绪的活动是分裂的、好一坏两极化的,要么极端的好、要么极端的坏。为了保持所需要的好的客体,婴儿通过投射他自己的恨和恐怖,疏离坏的客体,从而以分裂的方式,分离出自己无法承受的情感。简而言之,偏执分裂状态,是一种儿童自身内部的破坏冲动产生的施虐焦虑,被分裂外射的结果,导致儿童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生存威胁,导致儿童启动否认、分裂和投射认同的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坏的部分,被投射出去
进入外部客体,赋予客体以坏的特质,使自体和客体都处于分裂或碎片状态,自体和客体都比较缺乏完整性,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处于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两极中,客体一会儿被体验为伤害性的、一会儿又被体验为超级理想化的,不停的互换,这是客体关系的比较原始状态。而儿童的自我,也被分裂为好的和坏的,好与坏没有联结。通过分裂,婴儿可以多少对于外部世界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它不需要承认自己具有不好的部分、它不需要同时处理好坏两种元素、他不需要进行对立统一的思辨和考虑,通过把世界分裂为简单的好与坏,简化了对恐惧的世界的认识。但是,这个阶段的投射认同,导致主体与客体的混淆,从而,导致思想功能的混乱,常常无法区别象征与所象征的事物。
2)第二种状态,抑郁状态( depressive position):用抑郁来定义这种状态,是根据在这个阶段所体验到的显著情感的特征接近于抑郁,这种状态是继偏执分裂状态之后,心理组织的比较成熟的形式阶段,并且,在人的一生中需要连续不断地发展。它大概在出生后的四个月开始,到了这个时候,婴儿有一个较强的能力,去与完整的整个客体相处。伴随着自体比较稳定的体验,婴儿在整合方面有所进步,并且,以比较真实的立场去看世界。婴儿逐渐意识到,“好的”爱的客体是在自体之外,即那个在偏执分裂期被分裂为绝对坏的客体,同时也是对自己施加爱的好客体,而那些投射给客体的攻击和施虐的欲望,原本是来源于自己,是自己对于那些给自己施加爱的客体,充满了原始的破坏或施虐冲动。如果说偏执分裂状态的时候担心的是世界或自己的毁灭从而想毁灭世界的话,那么,在抑郁状态中,婴儿所担心的,恐怕就是好客体的“绝种”。在这种状态下,发展了的自我,拥有了更多的与完整客体有关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和压抑的焦虑。

    婴儿体验到对于先前朝向爱的客体的攻击性倾向的罪恶感,因而感到羞愧或愧疚,需要为先前对于客体的攻击做出一些补偿,要儿需要关心这个爱过和需要过的客体。现在,保护这个“好的”客体,与保护婴儿自己的自我,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个阶段的婴儿,变得更认同好的客体,自我变得比较清晰,可以在靠自己的能力去防止内化有破坏性的客体的同时,也内化好的客体。出,自重由于担心和焦虑好客体在自己原先的偏执分裂的攻击和破坏下死亡或离开,婴儿会疯狂地调动起否认和全能性的防御机制,以便处理自罪、绝望、哀伤和灭绝的焦虑感觉。这时候,儿童可能会产生一个更成熟的认识:别人不仅仅是一个对婴儿有威胁或有价值的客体,别人同时也是会受伤和需要关怀的主体。

     进入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成熟的思想的雏形,开始有能力承受未知和不确定,开始有能力进行抽象的思想,自我开始有能力区别好的和坏的、区别躯体的和精神的、区别自己的和别人的,可以容忍对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或更多相异的观点,有能力做出妥协。现实感开始构建。从而形成所谓的"负能力( negative capability)"。出主客体关系,也由偏执分裂状态的二重关系,转变为具有俄狄浦斯色彩的三重关系。父母在偏执分裂状态的时候,被体验为是混为一体的;而在抑郁状态,则被体验为是具有创造性的对儿。意如果说弗洛伊德是经典精神分析之父的话,那么无疑, Klein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现代精神分析之母。自她之后的精神分析"伦敦派"人物辈出,有 Winnicott、Bion、 Fairbairn等,他们都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在他们的理论中, Klein的影子依稀可见;即使精神分析的美国流派中的重要人物Kohut以及 Kernberg的理论,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 Klein理论为代表的伦敦派的传承和延续,比如,科胡特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温尼科特的理论,而 Kernberg更多地运用着 Klein关于分裂机制的研究正是由于Klen开创的对于儿童的观察研究以及对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研究,才使得精神分析完成了历史性转变把重心由生物本能转向关系、转向关系中的人的内心世界。迄今,精神分析运动还运行在这个框架和趋势之内。总之,Ken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仅次于弗洛伊德,迄今无人可以替代,她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世纪。如果大家对于克莱茵的理论感兴趣,可以去读她的原著,目前,克莱茵全集4卷英文版已经出版,台湾也出了Klin全集繁体中文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