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种状态,被称之为"偏执分裂状态( paranoid-schizoidposition)”,用偏执和分裂来命名,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一个患了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患者。偏执分裂状态,是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通常是出生的头四个月,在这种状态中,婴儿生活在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极端的被害妄想中,害怕自己被杀戮,内心中破坏冲动、伤害性妄想和施虐焦虑占据优势地位。根据克莱茵的观点,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儿童的破坏性冲动或欲望。此时,婴儿的受挫耐受性很低,情绪的活动是分裂的、好一坏两极化的,要么极端的好、要么极端的坏。为了保持所需要的好的客体,婴儿通过投射他自己的恨和恐怖,疏离坏的客体,从而以分裂的方式,分离出自己无法承受的情感。简而言之,偏执分裂状态,是一种儿童自身内部的破坏冲动产生的施虐焦虑,被分裂外射的结果,导致儿童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生存威胁,导致儿童启动否认、分裂和投射认同的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坏的部分,被投射出去
进入外部客体,赋予客体以坏的特质,使自体和客体都处于分裂或碎片状态,自体和客体都比较缺乏完整性,自体与客体的关系处于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两极中,客体一会儿被体验为伤害性的、一会儿又被体验为超级理想化的,不停的互换,这是客体关系的比较原始状态。而儿童的自我,也被分裂为好的和坏的,好与坏没有联结。通过分裂,婴儿可以多少对于外部世界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它不需要承认自己具有不好的部分、它不需要同时处理好坏两种元素、他不需要进行对立统一的思辨和考虑,通过把世界分裂为简单的好与坏,简化了对恐惧的世界的认识。但是,这个阶段的投射认同,导致主体与客体的混淆,从而,导致思想功能的混乱,常常无法区别象征与所象征的事物。
2)第二种状态,抑郁状态( depressive position):用抑郁来定义这种状态,是根据在这个阶段所体验到的显著情感的特征接近于抑郁,这种状态是继偏执分裂状态之后,心理组织的比较成熟的形式阶段,并且,在人的一生中需要连续不断地发展。它大概在出生后的四个月开始,到了这个时候,婴儿有一个较强的能力,去与完整的整个客体相处。伴随着自体比较稳定的体验,婴儿在整合方面有所进步,并且,以比较真实的立场去看世界。婴儿逐渐意识到,“好的”爱的客体是在自体之外,即那个在偏执分裂期被分裂为绝对坏的客体,同时也是对自己施加爱的好客体,而那些投射给客体的攻击和施虐的欲望,原本是来源于自己,是自己对于那些给自己施加爱的客体,充满了原始的破坏或施虐冲动。如果说偏执分裂状态的时候担心的是世界或自己的毁灭从而想毁灭世界的话,那么,在抑郁状态中,婴儿所担心的,恐怕就是好客体的“绝种”。在这种状态下,发展了的自我,拥有了更多的与完整客体有关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和压抑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