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不安与精神交互作用
(2021-03-25 10:50:56)
森田疗法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活动,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然会存在某种不安的心理,即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这种不安的心理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出现,被称为“适应不安”。“适应不安”这一说法来自高良武久的论述。高良武久在论及神经质症症状产生时,未采用“疑病素质”的说法,而认为适应不安与神经质症的产生密切相关。他认为适应不安的程度随着个人的素质、年龄、现在所处的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较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因其有较强的内省倾向,总是对自己的心身状况能否胜任所做的事情缺乏自信。较外向的人则不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希望。从年龄阶段看,青春期前后最易出现适应不安。这与青春期的个体自我意识增强,自身欲望增强而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变化有关;
高良武久认为,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令人不快,但它却是我们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例如,如果没有疼痛感人们就可能对外部伤害失去警戒。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人们对这些令人讨厌的,但同时又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认为也不应当存在,企图否认这些应该有的心理现象,这必然使开始正常的心理产生反向的作用,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安的感觉。但具有疑病素质的人,或排斥适应不安感觉的人,对不安更加注意,由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使其感觉和注意相互加强,更易于由不安发展成为慢性神经质症。
所谓精神交交互作用,就是指人内心里的某种感觉,偶尔对它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神经质症患者因存在疑病素质,易于把面临考试引起的紧张不安或偶尔出现的心跳加剧,当作是异常的感觉现象而加以特别的关注,从而引起对这种感觉的恐怖和预期不安。由于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症状。此时的精神活动逐步变得完全指向内心,患者长期被封闭在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自知有病,却无法摆脱,苦恼万分。在此状态下,更易产生预期的不安与恐怖,更使其注意固着在其神经质症状上而无法自拔。因此,如果说疑病素质对神经质症的发病具有决定作用的话,精神交互作用则可以说是对神经质症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