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解读态度特征
(2021-01-23 15:22:22)1.态度的社会性任何人的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地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2.态度的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对象的,或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平时我们谈到态度时,必然同时提起态度的对象,特别当对象是人时,态度可能会是双向的,并且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3.态度的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之后,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不会轻易地改变,有些态度甚至融合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态度的稳定性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规律性,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形成固定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态度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态度发展的初期,在其三种要素的组织还没有固定化时,导入新经验、新知识,很容易引起态度的变化。
4.态度的内在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像其他心理现象如思维、想象一样,是无法直接观察的,虽然态度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但行为本身并不等于态度,所以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结构,人们只有从当事人的言行和表情中去间接地进行分析和推测。
5.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所组成的,三种因素相互结合、相互对应从而使态度的知、情、意三者有效地达到协调。但有时候,态度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研究发现,知、情、意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不完全相同。情感与意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意向或情感与认知,当理智和情感两种因素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往往会起到主导作用。
6.态度的系统性对不同的环境、对象,一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一个人的所有态度合起来就称为态度丛,它是我们对这个人行为的判断标准。在态度丛中许多态度彼此互相联系,紧密相关,形成态度群。态度丛就是由这些彼此互相联系,构成种种特殊联系的态度群组成的,在每个态度群中,由于其中的各态度相互联系较为固定,所以人们可以从某人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