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老师针对自己而定的,一概不服,顶着干。
由于学生的角色地位导致他们易产生怯懦、被动的心理特点,对老师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敬畏感、疏远感。因此,克服交往中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认识到服从而不是盲从。学生作为下 级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尽量完成,要服从老师的安排。但服从绝不是盲从,不是机械的服从,而应该是目标一致,彼此共同负责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第二,尊重而不庸俗,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困难也有忧虑,同样需要尊重理解,尊重不是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卑躬屈膝,而是学生应具有的交往素养,对老师要采取尊重和体谅的态度,当有关自己的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时,万不可妄加非议,恶意中伤等 。 同学们之间同在一个教室学习,同在一个寝室生活,来自于五湖四海,年龄不一,经历不一,性格各异,这种空间距离的临近,难免不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我们每个同学交往时,要从良好的交往愿望出发,彼此相互理解、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友好地与同学相处。
3.与异性交往的障碍及调适 主要表现为异性交往恐惧症和冷漠症,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不能正确区分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等。从年龄阶段看,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如果学生害怕与异性交往,甚至与异性说话就要脸红心跳、内心惊慌、语无伦次、冒虚汗,或者表现出对异性的极端冷漠、毫无兴趣等,则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如果对异性过分神秘,整天想入非非,做白日梦,患单相思,久而久之,也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在学生中,还有一些人不能区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误把友谊当爱情,产生不必要的烦恼和尴尬的人际关系,甚至引起感情上的冲动和心理上的不安。 要消除与异性交往的障碍,首先,要学会与异性坦率地交往。异性与同性交往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别。同性之间交朋友,说话做事比较方便,更容易接近和产生共同语言,因此对一个人的脾气、爱好、性格容易摸得比较透。而异性间的交往就显得困难一些,且不说传统观念和世俗习惯的束缚,单是由于生理差异所带来的心理上的障碍、性情上的不一致,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但只要是真诚的,彼此尊重的,那就是正常的。当代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现代意识,破除旧观念,旧习俗的影响。如果能以坦率的心境与异性交往,就会发现与你交往的异性大都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正常交往。 其次,要学会理智地交往,异性交往可以长期保持同事、朋友间的友谊,也可通过交往相知相爱,成为终身伴侣。所以异性间的交往要特别注意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我们知道,爱情在本质上有排他性和“私密性”,而友谊则具有亲和性和开放性。在与异性交往时,不能混淆友谊与爱情这个界限,也就是说异性交往有个度的问题。
5.环境障碍及调适 环境障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是广阔的、开放性的。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生活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开放。这对于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人来说,就会产生环境障碍。如有的人在国内人际交往正常,一到了国外就缩手缩脚,判若两人;有的人在自己家里高谈阔论,能言善辩,但一到别人家里或在公共场合就噤若寒蝉。的确,人多的场合或人少的场合,有熟人或没熟人在,在城市或乡村,在郑重场合或中娱乐场所,在国内或国外等等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会影响人际交往。这些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回避,不可改变,但人的适应能力却可以提高,也就是说环境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克服环境障碍的主要办法是实践锻炼,有意识地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自己,通过多次反复尝试,就会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练达,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6.文化障碍及调适 人的文化程度不相同,都可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即所谓文化障碍,文化障碍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文盲和非文盲、文化程度高和文化程度低,前者和后者在交往中有时会感到共同语言少,形成文化障碍;同时,在文化水平相同的人当中,由于知识的构成和积累不同也会形成文化障碍,此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也会造成的一些习俗、观念的差异,也是文化障碍的一种表现。所有这些,双方在交往时内心就可以产生微妙的优越感或自卑感。但交往的双方要能面对现实,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表现自己。 文化程度低的人在与文化程度高的人交往中,往往有自卑感。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其危害不仅在于影响人际关系,而且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文化程度高的人就不该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优越感,而要善于与有自卑感的人相处,用自己谦虚来满足他的自尊和需要。要格外注意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有争执的时候,不要说可能伤害对方的话,更不应触动对方的“心理禁区”。既然知道对方有自卑感,渴求尊重就应因势利导,给对方克服自卑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7.职业、职位障碍及调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本来职位和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因职业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同所带来对职位、职业的褒贬,从而形成一种人际交往中的职位、职业障碍。 职位障碍通常存在于上下级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矛盾的主要一方,即所谓障碍源,主要来自前者,前者自认为地位高、权力大或财力雄厚,与别人平起平坐会失去身份失去权威;后者却认为“确实不如人”,“不敢和人家比”,产生畏惧权势的心理。于是在交往中,前者喜欢发号施令、趾高气扬;后者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害怕对方的权势会影响自己的命运前途。两者之间的“自我感觉”距离拉大,便形成职位障碍。职业虽然本来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各种职业的主人有不同,反映出不同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同地位。于是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相互交往中,自然也就形成了职业障碍。 克服职位、职业障碍,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