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解读亚健康状态
(2020-11-21 12:36:25)
1.心理因素
王文丽、周明洁和张建新(2010)提出易感素质一危险诱因一心理危险信号病理模型来解释心理因素对亚健康的影响。他们认为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应区分为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和危险信号。易感性是个体的稳定而持久的特质,它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内隐的特质。易感性是症状发生的独立的基础,但它对症状的发生却是必要而不充分的。易感性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能对症状发生构成充分条件。易感性一经激活,就可能成为心理症状的维持性因素。因此,易感性既是发生症状的先兆性危险因素,也能成为预示着症状将维持下去的维持性危险因素。易感性特征包括描述性易感特征和易感素质。易感素质则由心理易感人格、认知模式、创伤史的残余压力等和生理易感素质构成。生理易感素质分为体质、基因等影响生理机能的生理素质和神经系统等影响心理机能的生理素质。危险诱因是指各种应激源。个体发生亚健康状态时,除了主观体验外,还会有一些可观察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表现称之为亚健康的危险信号,它提示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或存在危险信号包括生理危险信号和心理危险信号。他们认为三因素导致亚健康的机制是应激作用于个体时通过与原有易感素质的交互作用实现对原有系统机制平衡的干扰破坏,以危险信号(症状)的形式表现出亚健康状态
2.生理因素
第一,身体过度疲劳。由于现代工作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身体过度疲劳造成精力、体力透支,导致亚健康状态。第二,身体的自动老化。机体的各个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减退,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适应能力降低,进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第三,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前期。在疾病发生前,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如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李志敏,2006)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干扰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遭遇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失业、法律纠纷经济负担过重;机械化、公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占去了人的大部分时间,使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孤独成为人们生存的显著特征。
4.不良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身心负荷加重,生活不规律,缺乏体的睡眠,极易发生疲劳,而疲劳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体几方面:第一,饮食结构不合理。机体摄入低蛋白、高热量食物。不重早喉到早餐,机体经常处于饥俄状态,致使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影响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严重者可产生情绪抑郁、心慌乏力、视物模糊、低血瓶等症状。第二,长期偏食。人体在正常状态下,血液为弱碱性,血液中不论酸性知碱性过多,都会引起身体不适,主食的面、米及副食中的肉、蛋类、白糖等食物,食人这会导致酸性体质,诱发亚健康状态。第三,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可造成消化道器数当变,人体不能吸收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5.环境的污染
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大城市汽车尾气、灰尘、空调等,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不新鲜的空气,这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之,总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会很多,只有正确认识健康的因素,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放松情绪,缓解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亚健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