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心理咨询【案例】
(2020-11-12 16:20:36)
(2)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负的人一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他们通常在做事时很自信,而且喜欢选择那些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任务,而在遇到挫折后,他们或是沮丧、固执己见,或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向客观的原因。常常伴有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很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如果不注意其影响,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觉得他人都不可信,不宜接触,从而夸大自身存在价值,促使自己自负。二是教养方式。溺爱型教育方式下的小孩,往往容易自视甚高,过分自高自大,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产生自负心理。三是缺乏伙伴(社会交往)。独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孩子就不能通过相互交往认识真正的自我,从而产生自负。四是创伤性经历。有的同学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可使其丧失与人交往的兴趣,转而成为自负。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负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2~7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这时期幼儿的思维有一个特征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集中,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由此可见,自负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幼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就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自负的超越,必须了解自己那些婴儿化的行为,请参考下面A、 B两项的对照,然后尝试找找看现在的行为特征在童年时有没有其原形。
A.有些同学渴望获得别人持久的关注和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B.当时他们很可能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时,便耍赖、捣蛋、哭闹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A.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是太上皇。 B.小时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A.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B.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这同时说明了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而作为高职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便要时常告诫自己:我不再是儿童,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只有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才能取得别人的关注和赞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到的。 除此之外,我们应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和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我们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当你想做某件事时,设想一下,如果另外一个人也同样想做时,你认为他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利害关系? (2)学会关爱别人。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一人。俗话说:要想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我们要遵循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而摒弃幼稚不成熟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3)正确认识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而自负的同学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而忽略其不足,从而导致过分自信、自大。因此,自负的人要下意识地去了解自己的缺点,多参加活动,扩大人际交往面。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看一看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