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
(2020-10-04 23:22:33)(一)自我为中心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够准确、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的立场。遇事从自己考虑,凡事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由此而筑起一堵墙,与同学相互对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人相处。虽然人类有利己的倾向,但人人都讨厌别人做事只顾自己。在一个提倡合作的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想利己,那最终受损的仍是自己。
(二)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如果过强,就会有碍心理发展。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主观的我”是因“自省”而来的,就是“我如何看待我自己”;“客观的我”是因“人言”而来的,就是“我在他人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的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常常产生矛盾。有些学生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过于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味受“人言”所左右,也就是“从众”。一位学生这样自述:“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不喜欢打牌,而同宿舍的同学却非常热衷于打牌,常常为此熬夜。起初,我总是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活动,可时间一久,我感到他们也在疏远我,比如我一回到宿舍,他们正在进行的谈话就中止了,为此我感到很不安。现在,如果他们‘三缺一’叫我时,我也会参与进去。尽管我不感兴趣,但又不愿意拒绝,有时当我努力地参与其中时,又感到很堕落和空虚。我好像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由于患得患失,从而变得过分敏感、多疑、缩手缩脚,形成畏缩、胆小的性格,产生忧虑、抑郁、悲伤等负性情绪,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
(三)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多方面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对自己不满、鄙视,担心他人不尊重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影响在性格内向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卑源于不合理的认知。产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身体或生理上的原因,觉得自己身材矮小、外貌不佳而自卑;家庭经济等因素,觉得自己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而自卑;能力等原因,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而自卑;经历挫折的原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屡屡经历失败而自卑。表面上看,自卑都有客观上的原因,但实质上,造成自卑则主要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个体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由于“现实我”与“理想我” 作比较时,认为“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太大,感到“失望”,并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从而痛苦、逃避退缩,这就是“自卑”。此外,自卑往往也是自尊屡屡受挫的结果。当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般人认为,自卑的原因是自尊心不强或者缺乏自尊。我们却认为自卑是一种畸形变态的自尊。几乎所有严重自卑者都有一种病态的敏感。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越强烈的人,往往自卑感也越强。他们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他人的评价,与人交往时不容许有一点对自己的侵犯,并且会千方百计的抬高自己的形象,保持自己的优越感。由于缺乏自知,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四)自负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自信已成为当今青少年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他们能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但有些同学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负。自负常常产生于“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中,一般来讲, “现实我”与“理想我”总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总有着距离,如何看待这两者的距离直接关系着自我体验。当对缩短两者距离充满信心时,表明个体正处于积极体验,即认为自己可以努力提高“现实我”。但有些学生过度自信,过高评价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希望超过别人,这种自我膨胀过度的自信即是“自负”。自负的人往往目空一切,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同龄人的意见,一意孤行,骄傲、自大。由于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人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
(五)逆反逆反是指个体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达到成熟的时候,渴望在思想上、行动上乃至经济上尽快独立,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青少年正处在这样的时期。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试图确立自我形象,寻求自我肯定、强调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也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要求。虽然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达到成熟,但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出现偏激的行为。过分的逆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是不容忽视的自我意识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对师长的教育或周围的正常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抗拒的态度,甚至有时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越是被禁止的或自己感兴趣而不让做的事情,越要是做,常常以对着干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对正面教育和宣传表现出一种怀疑、不认同的抵制态度,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前途玩世不恭。
(六)放纵在学校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要过好学校生活,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易于冲动,对待问题容易偏激和情绪化,往往是理智让位于情感,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明显表现出来。放纵,是指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制自己的情绪,“跟着感觉走”。自制、自律、自觉等是积极的自我控制,而放纵、逆反等则是消极的自我控制。自制力强的人,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自制力弱的人,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行为充满“情景性”。逆反和放纵都是消极的自我控制,这些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相关链接:酿造时代悲剧的马家爵,出身于贫寒的农民之家。虽然在其上学的历程中一直都是尖子生,但是因自己破烂的衣着和寒酸的生活受到了部分同学的歧视。他的心灵受到伤害,就认为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他、都在耻笑他、连一些懦弱的人都敢欺负他。上帝是不公正的,这个世界对他是无情的……于是为了躲避他人的歧视,他就封闭自己。这更加造成了他认知来源的狭窄、心灵的闭锁,进而产生了更多错误的认知和不良情绪。直至他把这些不良的情绪带入大学,于是悲剧发生了。尽管同学与他只是发生了生活中再小不过的矛盾,他却认为大家都在小看、耻笑甚至是在欺负他。于是他长久积淀的严重心理失衡爆发了,他要报复。最终他向四位无辜的同学挥起了罪恶的石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