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受人生态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态度是不会产生行动的,还需要强制的方法。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所以,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围。感知的根源也不能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进行解释和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不会过于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是关注焦虑的目标据以上观点可知,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压抑性欲和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简直荒唐。我们知道,那些习惯被母亲呵护、陪伴的孩子会发现,他们无论何种原因的焦虑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所以这就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母亲的方式。据经验得知,发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人或某种局势。
当我们认为身体或精神的特征都是来自遗传时,必须关注遗传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好像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从任何人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感知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并且他对人类实现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快乐的忧伤的、勇敢的萎缩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相适应的,他们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和我们预料的几无差别。总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有了优越感的人,不会因为这点成就而变得快乐。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感知也是可以被我们呼来喝去的。那些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独自一人在家或者派遣别人去做事时他的焦虑就会消失。
神经官能症患者当感觉到自己不能指派任何人时,就会排斥生活中的任何方面。情绪也和人生态度一样固定不变。比如,胆小的人总是胆小,虽然他们在有人保护的时候不会害怕,或者在弱势的人面前会变得气势强大,但内心的恐惧感仍不会消失。在他的房间里可能会有三层防盗锁、几只看门狗和几个报警器,却依然吹嘘自己如何勇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