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调试
(2020-08-15 18:23:11)从认识上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者与失意者在智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别,并不是智商高的人就一定成功。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自我评价上。
调节自己交往时的情绪。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可以暗地里用语言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再试试”。
树立自信,马上行动。正确认识自己,善于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唤起自己的自信心,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真正的自信还需要用行动来表现,故我们可以从容易处入手,如说话训练,先在朋友、熟人面前演讲,有把握后再扩大听众群。
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同学,正确地与处于同等水平且有相同目标的同学做比较。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要在具有竞争氛围的学习生活中客观地对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有同样目标又处于同等水平的同学仅仅看成自己竞争的对手,还应该看成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
开阔视野,走出自我狭隘的圈子,做个心胸宽广的人。
虚心好学,从源头上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培根说过:“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严于律己,自我克制。嫉妒是一种自尊心过强,过于突出自己的心理表现。在这种嫉妒的心理支配下,大学生在待人处事的时候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本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嫉妒的苗头时,应该积极进行自我约束,努力克服嫉妒的心态,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三、害羞害羞又称社交焦虑,是指面对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却羞于同别人交往的一种心理反应。害羞心理往往是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下,在接触朋友、同学等特殊条件时逐渐形成的。害羞者真正缺少的是自信,是不相信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担心自己说错话,索性不说话。
树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讲述任何事,并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信自己能在交朋友方面比现在做得更好。
加强交往实践活动。性格懦弱、十分害羞的人,若从事服务业、教育、商业、行政等常需与别人打交道的职业,其害羞心理能在实践中逐步消失。故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也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勇于交朋友,多与他人交谈,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让自己的害羞心理在实践中不知不觉消失。
加强自律性训练。心理的自我暗示可以使自己沉住气,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走向交往场合。交往伊始,要多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多告诫自己:第 “没什么可怕的”,“勇敢些,没什么大不了”。
善于模仿。善于学习有关的学问,注意三章观察与模仿一些坦然自若、善于交际、活泼开朗的人的言行举止风度。了解更多交往的 具体方法,张嘴就不会“出丑”,进而一步步地走出害羞。我好四、猜疑你也好猜疑是指没有事实依据而抓住“皮毛”,凭主观想象进行判断推测,只相信自己,却总怀疑他人、挑剔他人的一种不良心理。当一
培养良好际交的性格。猜疑者的一般表现是与朋友相处时不坦率,不暴露思想,唯恐真实动机被别人往觉察到。故需要培养正直、诚实、实事求是的性格,养成根据客观事实来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习惯,克服主观武断地下结论、轻易怀疑别人的习惯。
提高抱负水平。猜疑往往和一个人抱负水平低、过分拘泥于生活琐事有关。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平,在远大目标的追求中开阔个人的胸怀,倾心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中,就不会因为人际关系中的琐事而分心了。五、孤独孤独是因缺乏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寂寞感与失落感,是宁可独处也不与别人交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孤独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而不一定与外在行为表现一致。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缺乏社交技巧,不能在与人接触时体察别人,并适度表现自己;过度自我爱好的立即满足,忽略别人的权益与需求;对人缺乏同情心与同理心,无法获得别人的感情回应;自责过重,与人交往时过分患得患失,因恐惧失败心理的影响而导致对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个性悲观,对人无信心,与人交往不能坦诚相对,不能表露自己的特点,因而无从获得对方的欣赏与尊重。孤独的人一般缺少人际关系,或者说,不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故大学生要战胜人际关系中的孤独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融入集体之中。
多参与社会活动。做到只有参与的动机,不必要求立即获得回报,多学习社会能力,并借此机会让别人认识、了解你。
改正不良性格。高傲、冷僻、尖酸、刻薄等性格往往使人与你疏远,应该加以克服和矫正。
培养慎独的功夫。失意与独处是人生所无可避免的,应培养自己具有慎独的功夫,以期在个人独处时也不致会有太大的孤独、寂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