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2020-08-08 11:18:00)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由于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似乎是在提出一些“假说”,然后检验一些“假说”,并抛弃一些错误的“假说”。而建立和验证“假说”必须依赖以往的有关经验。因此,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为前提的。即顿悟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这种“完形”倾向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使有机体不断发生组织和再组织,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完形。例如,在黑猩猩接竹竿取物的实验中,黑猩猩不是因偶然看到竹竿,拿起来玩弄,偶然得到笼外的食物的;而是往往先看一看目的物,考虑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再开始接竹竿取物的。它的行为是针对食物(目标),而不仅是针对竹竿(手段和工具)的。这就意味着,动物领会了食物(目标)和竹竿(工具)之间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食物与竹竿的完形,才发生了接竹竿取物的动作。又如,在叠箱取物的实验中,当笼中的黑猩猩2正躺在箱子2上时,黑猩猩1并没有发生移箱2取物的动作。当黑猩猩2从箱子2上起来并离开后,黑猩猩1就立刻把箱子2移到目的物下面,并蹬箱取物。这是由于在黑猩猩1的视野中,将同一箱子(箱子2)由“可供躺卧的物体”这一完形改造成了“用以取得目的物的工具”这一完形的结果。总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间的联结。” 苛勒认为:“学习的真正经久的确定的结果,实有赖于完形的作用。”考夫卡曾说,“问题解决的时候,知觉情景中的各项事物都有赖于整个完形”,“就广义说,练习就是完形的构成,而非联结力量的增加”。换言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对于刺激与反应或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同联结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前者的理解为间接的,是以意识因素为中介的,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的话,它是一个三项式,即:S—O—R;而后者的理解是直接的,不存在意识的中介作用,它们的公式是一个二项式,即S—R。我们认为,这就是完形—顿悟说同联结—试误说或刺激—反应说的根本分歧所在。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论,虽不如联结—试误说那样完整而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是,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联结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