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无知与绝对无知
(2020-07-26 16:31:42)
人们可能早忘了自己四五岁时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也做了父母,要去面对这么大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有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爱问问题,以穷追不舍的劲头提问题。
“爸爸,夜晚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 “因为空气里有水分。” “空气中水分是怎么来的?” “是从地面上蒸发来的。”
“为什么水分会从地面蒸发出来?” “因为太阳给了地面热量。” “为什么太阳会发出热量?” “……”
最后,要么是大人被孩子逼到一个墙角里,最终遇到一个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要么大人被搞得不耐烦,强行中止这一游戏,反正孩子总不会自己停下来。然而,你何曾见过成年人这么刨根问底?似乎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失去了好奇心。把成年人“爱面子”,比较“讲礼貌”这些因素先排除开,单从认知角度讲,这是一个学习动机的变化过程。这就涉及两个概念:“绝对无知”和“相对无知”。如果把全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算成一个整体,某个人的知识贮备与这个知识整体相比较,都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三四岁孩子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知识面,或者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一个文盲的知识面,放在这个整体面前,都没有多少差别。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他一生的任何时刻里,都处在“绝对无知”的情况下。但是,“绝对无知”并不是成年人求知的动机。
成年人的求知动力是“相对无知”,即在具体情形下,相对于升学、就业这些具体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一个人有哪些差距。比如,一名高中生可能非常喜欢学习高等数学,或者心理学,但这些都不是他高考所必须的知识。以高考为标准,他所缺乏的只是对高中课程的掌握。以此类推,学校教育从来不是要满足一个人纯粹的求知欲,它只是以一定的课程为标准,教以有限的知识。除了这种相对于有限知识标准的无知,还有相对于他人知识水平的无知,也属于相对无知。就是相对于周围的同学,你的差距是多少。一人拥有知识的绝对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压倒你的竞争对手。到了成年,相对无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遇到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个成年人到了一个新城市,或者获得一个新岗位,肯定会有段时间手足无措,立刻就能体会到自己知识经验上的不足,开始学习。这种动力就是“相对无知”。另外,相对于你的同事,或者本行业的竞争对手,你的知识处在劣势,也会激发相对无知的感觉。
身边有一位技巧精湛、视野开阔、颇得上司赏识的同事,成年人也会感觉到相对无知。很少有人拿自己和著名学者,或者本行业顶尖人士去比较学识和经验。他们多是因为不如身边的某个人而感觉到学习压力。但成年人并非天天要面对这两方面的压力。实际上,成年人大部分时候是呆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和与自己差不多水平的同事在一起工作,激发起“相对无知”感觉的时候很少。
相反,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相对无知”的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他们每天都要和家长、教师这些成人们生活在一起,明显地感觉到自身与成年人之间知识能力上的差别。对于自己所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也有太多的地方不了解,难把握。其实,等不到成年,许多孩子刚刚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那种穷追不舍的提问劲头也早就消失了。因为他们已经熟悉,甚至厌倦了周围的环境。许多学生完全是在外界压力下才学习:要高考,要考研。历史上许多哲人都拥有“绝对无知”感。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只不过,他从这种对比中感受到求知的无意义,进而认为“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欧洲中世纪哲人库萨的尼古拉也提出过类似概念———“有学识的无知”,意思是说,真正有学问的人,是那些明白自己知识上有不足的人。牛顿说过,自己只是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对于面前的知识海洋还全无了解。他这种谦逊绝不是做出来的,是出于“绝对无知”感受而形成的敬畏。斯普兰格总结过六种类型的价值观,其中专门有“理论价值”一项。那些尊奉理论价值的人,往往就受“绝对无知”的驱动。有的学者提出过科学知识的“气球理论”:科学像个气球,里面是已知,外面是未知,已知部分越大,和未知的接触面就越大。
实际上,不仅属于全人类的科学整体是这样,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他知道得越多,越有更多相关的东西需要知道。以绝对无知为学习动机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并不容易。而把自己的学习停止在学校毕业那一天,或者三十岁、四十岁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