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科胡特和自体心理学在所有关于自体的心理学中,科胡特最清晰地呈现出了一种新理论,鉴于所涉及的广度,他的理论也是最有可能威胁到精神分析大家庭凝聚力的一个。从他的著作《自体的重建》中的贡献开始,不像克莱茵和盖多工作中那样只是接近自体,科胡特赋予了自体一个处于上位的地位。在这些著述中,科胡特在更“广义”的感觉下详细解释了自体心理学,他相信这可以比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更中肯地解释人类行为和精神病理学。
后者—据说是狭隘的—常被称为“驱力理论”或“冲突理论”。这个观点与他在《自体的重建》之前的著述相比表现出一种根本的背离,之前无论是在区别客体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还是在重新发现“现实”神经症的重要性(1971)时,科胡特都采用传统的超心理学语言。此外,起初科胡特还把自体作为一种构想,意指心理装置中唯一的一套结构。这个“自体”在关于自体的心理学中是“狭义”的。为了符合这一早期观点,科胡特反对把自体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公理”,他宣称这种做法会导致“废除潜意识的重要性”(科胡特,1979a,p.659)。
通过把“自体”视为心理的单一内容,科胡特感到我们可以“识别相互对立的自体的并存……不同自体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和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中都存在自体,自体也存于自我、本我和超我中;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心理代理中同时发现患者对立
的自体”(D.60)。在这个完全操作性观点的背景下,料第一次提出,可以把这些自体中的一个称为“核心自体”。在后来的5年里,狭义的自体心理学最终被广义的自体心理学超越。这一发展是在科胡特把《自体的分析》(1971)中暗含的临床概念扩展,使之超越具体的“自恋”精神病理学之后,而正是“自恋”精神病理学创造了那些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