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理学将认知过程解释为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认知过程。
本节主要内容摘自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可把这一过程概括为由四种成分所组成的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感知系统接受由环境提供的信息,即首先把刺激的基本特征抽取出来加以组合;记忆系统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活动;控制系统决定目标的先后顺序,监督当前目标的执行;反应系统则控制信息的输出。这个认知过程并不是按上述顺序单方向进行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同方式的相互作用,以保证对信息的加工、输出和反馈,沟通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一、感觉与知觉感觉和知觉都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指较早的过程,知觉是指随后发生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感觉的一般特征1.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并非一切刺激均能产生明确的感知,过弱与过强都不能对感受器官产生适宜的刺激,就是说只有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人们才能感受到事物。这种对事物的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刚刚能引起可觉察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感受性的绝对阈限。下限为:在阈限以下的事物,人无法感受到。例如,我们无法看见时针的匀速转动;物体振动频率低于16赫兹/秒(即次声波),人类耳朵鼓膜不会产生共鸣,故而听不见;空气虽然存在一定重量,可我们毫无受压之感,因为产生的刺激强度在感受
这里的“阈限”就是指界限、临界值。例如感觉的“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ld)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阈限之下。感觉下限决定着绝对感受性的水平,即阈限值越小,绝对感受性越高。若刺激超过一定强度,人的感受性下降,而且这种刺激会引起痛觉。这个刺激强度称为感受性的上限。比如眼睛若直视电焊光和夏日的阳光,不仅不能看清,相反眼睛会出现疼痛。个体的感受性不仅存在着先天差异,而且通过训练可使感受力提高。2.差别阈限将重量为100克的砝码置于手心,再加一个1克的砝码,几乎任何人都感受不到其重量的增加,若增加到3克以上,人们便能感知,这种刚刚令人觉察出差别的最小刺激量称为差别阈限。刺激适宜时,差别阈限视觉为1/100,重量觉为1/33,听觉为1/10。感受性及差别阈限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比如,精神病患者的差别阈限往往大大增加,其感受性相当迟钝。他们在阑尾发炎甚至穿孔,酿成弥漫性腹膜炎时,也毫无感觉,因而不能主动反映病情。3.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这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生活现象。初戴手表者因手腕被挤压而感到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竟不觉得自己戴了手表,这种由于刺激物的长时间作用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谓之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下降。另一种是指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受性提高的现象。不同的感受器产生适应的速度有差异。触觉的适应较快,嗅觉、听觉适应较慢,视觉的适应最慢,最难适应。适应性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它使人能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更好地生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