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旁观者效应

(2020-06-28 22:33:59)

(一)什么是旁观者效应有心理学者认为,人们在决定是否做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事件是否真的发生;判断所发生的事是不是紧急的;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决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确定哪种形式的行动是可行的和适当的;决定如何完成这一行动。尽管有些情况是非常迫切的,利他者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在决策前,通常会逐个考虑到上述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Huston)列举了一系列事件,调查了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请他们从非常紧急到最不紧急进行五级划分,结果发现,人们认为的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 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当事人可能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随后他们进行了有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研究还发现,人们在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有旁观者在场,不仅不会增加人们的救助行为,反而常常促使人们出现集体见死不救、漠然视之的现象。这种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心理学家达利和拉坦对旁观者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他们以男女大学生为被试,每次将一位大学生带进实验室,分配在单独的房间里,并让他们认为自己是2人、3人或6人讨论组的成员之一,准备参加一个讨论会,讨论与学校生活有关的个人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被试都是通过麦克风向小组其他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每个房间的麦克风只开2分钟,一个人讲话时,其他的都关掉,即每次只准一个人讲话。谈话过了一轮后,进行第二轮。在第二轮中,要求每个人对其他人的谈话发表评论。

      这时,实验者告诉大家,他将离开讨论现场,因为他在场,可能会影响大家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第一个发言的是假被试,其发言内容都是事先录了音的,这个助手将在实验过程中扮演“假装癫痫病发作,说话语无伦次”的求助者。在讨论中,正在发言的假被试突然发病了,断断续续说道:“我想我—需要—如果谁—能— 帮助我—因为—我—我现在—真的—不—不行了,如果谁—能帮助我—帮我出去—那—那太好了—因为我—我犯—病了,我的—的确—需要—帮—帮助,谁—来—快—帮我—一下”接着是哽咽声。一会又是求助声:“我要死—了我—要死—帮—”接着又是哽咽声,然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实验发现,当被试认为只有求助者一个人与他讨论时,有85%的被试在求助者讲话结束前就打开了门,准备提供帮助。当被试认为除求助者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一起参加讨论时,有62%的被试冲出房间,准备提供帮助。而当被试认为除求助者外,还有另外四个人也一起参加讨论时,则只有31%的被试打开门准备给予帮助。这一实验证明,被试认为旁观者越多,越不会轻易给予帮助。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他们提出114·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了以下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上每个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都有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在行动之前会比没有他人在场时,更加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要作出的反应与他人的反应加以比较,以防做出尴尬难堪的事情,给人以笑柄。比较的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利他行为时就产生了对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的作用。

2.社会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 “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3.多数的忽略。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和解释、判断。紧急情况出现后,没有前去相助是因为对情境的解释不清楚。因为当有其他人在场,且他人都镇静自若,平静专注干着各自的事情时,就会造成没有什么危险事件发生的知觉,也就是说别人的反应影响了个体对事件的判断、解释、认知,个性也会镇静下来不予理睬。达利和拉坦纳称这种漠不关心的情形为“多数的忽略”。这种忽略对个人欲采取的行动有一种抑制的作用。

4.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会减少。这是因为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内疚感往往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而由于责任扩散,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个人不去帮助受难者的代价也会减少,因此他人在场会减少个人的助人行为。应当指出,达利等人的研究并不是为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推卸责任,事实表明,形势本身的错综复杂是造成人们袖手旁观的原因之一。人们没有去相救,不一定都是怀有罪恶感或冷漠无情,也可能是他们没有感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不明事实真相的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