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自我意识的出现和成熟都是比较晚的。人类作为整体的自我意识的初步成熟,应该说是从心理学的诞生开始的,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心理的兴趣和模糊直觉,变成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的科学认识和实验研究的对象;而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初步成熟,则是在出生十几年后的青春期的事情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成熟的里程碑。正是自我意识的出现,才使人类的心理活动不仅仅决定于客观环境(特别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而且也受到自身心理的调节。
正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人才成为系统论所说的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功能的有组织系统。自我意识的出现,使人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与外部世界相区别的独立个体,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幼儿把“宝宝要喝水”的说法,变为“我要喝水”的说法,标志着人类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巨大飞跃,从此,他(她)开始有了自尊心和羞耻感,成为幼儿道德发展的起点;从此,就能从自己和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做出决断,付诸行动。到了青年时代,由于自我意识的成熟,才使人有了自我追求和人生理想,才使人具有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人依仗自我意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这是一个人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
良好的自我意识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和基础。一个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或目空一切、狂妄自大,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由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能力、需要等方面认识不正确,就会妨碍他给自己定出一个适当的人生目标,而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就会在社会上遭受到更多的挫折,从而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而且,人的心理健康除了环境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心理的自我调节。
比如,只有当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有着好动肝火的毛病,深切懂得急躁易怒伤神、伤身而于事无补的道理后,才有可能痛下决心改掉这个坏脾气。这也正是我们这部书取名为《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单列一章来特别讨论自我意识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