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心理的表现
(2020-06-16 18:08:38)(一)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在某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良好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出色完成某项活动的专门知识、才能的人。完成某种活动的才能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比如,完成教学活动需要有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如果这些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机结合,并且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具有教学才能。如果一个人的才能在某一方面或领域有突出的发展,并能出色地完成活动,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人才。
(二)人才数量和分布的性别差异男女人才在数量上的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在我们的社会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事业成功者都是男性,取得卓越成就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艺术家,乃至于大文学家等,大多数也是男性。在男性擅长的自然科学领域,像居里夫人一样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然而即使在女性擅长的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中男性仍然占据多数。在各种职业中,即使是多由女性担任的工作,如烹饪、缝纫等,成为专家的大多仍是男性。只有在教育、服务等领域,男女人才大致平分秋色。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人才数量上相对较少,并且较多集中于文学、艺术、教育、服务等领域,在哲学、数学等抽象思维领域较少,男性人才除了在社会科学领域,还较多集中于自然科学等领域。男女在人才数量上出现如此大的不平衡状态,具有诸多的原因,以下,我们从心理和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和操作的学习方式,女生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做实验”、“用电脑”的学习方式,而女生更喜欢“读课外书”、“聊天”的学习方式;
(2)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男生强于女生,当问到“学生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时怎么办”时,男生的表现要比女生主动和独立得多,他们在“当堂举手提问”、“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后自己找答案”等选项上的比例都要高于女生;
(3)女390·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普遍比男生长,体育运动和与同伴玩的时间比男生少。女生平均用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要多于男生。马喜亭等人(1999)调查了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结果发现男女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男生学习的自主性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在听课和自学的态度或表现上完全不同。男生认为自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自学时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明显,所以喜欢自学为主。男生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喜欢参与讨论式的教学。女生认为听课效率更高,所以女生更喜欢听老师讲课。在平时的学习中,男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从方法入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女生在学习中很踏实,平时考虑更多地是自己是否努力学习了,但是对于学习方法却考虑不多。(2)在认知加工策略的方式上几乎完全不同。在听课方式上,男生往往是边听课边思考,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女生在听课时,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笔记时,男生采取的是多听少记,而女生做得笔记详尽、整洁;在作业练习中,男生喜欢做具有灵活性的题,女生则倾向于做基本类型的题;在课后的复习中,男生经常选看的是参考书,女生更多的是复习笔记或教材;对于所学课程,男生更愿意“集中精力学好喜欢的课程”或“对感兴趣的科目力求深入掌握”,而女生更倾向于按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努力学好每门课程”或“对每门课程都严格要求自己”。
(三)个性心理的性别差异女性相对在个性中依赖性、被动性较强,人际交往范围小;男性在个性中支配性、主动性较强,竞争性强,人际交往范围较广,对成才更加有利。由于个性中的差异,女性在学习或工作的环境中更容易遵从团体的规范,相信权威的看法,不太善于主动提出问题,挑战权威,比如对教材、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而男性更善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信是男女差异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男性较女性自信程度高。由于女性自信心不足而降低了对成功的期望。Hyde等(1990)对一系列有关态度的性别差异的文章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女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当女生取得了同男生一样好甚至比之还要好的成绩时,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且,男女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车丽萍(2003)研究了我国大学生自信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自信总水平差异显著,除社交自信外,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也一致。对于自信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Corbin等(1983)认为男性善于吹嘘、自夸,有过高估计自己表现的倾向,女性则更为谦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表现,从而导致自信分数比男性低。社会中形成的传统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观念对男性的自信和成功往往予以积极的强化,而对于女性的自信和成功却会给予一定的削弱和贬低,这是男女自信性别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冒险性也是影响个体能力发挥的重要个性品质。不少研究都发现,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冒险性。Byrnes和Miller(1999)对150项关于冒险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冒险倾向。谢晓非(2003)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国外研究完全一致,即在我国,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冒险倾向。
(四)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成就动机是人要求获得高成就的欲望,它有三重含义:(1)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3)指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张春兴,1992)。成就动机是最直接决定有无成就和成就大小的因素。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非常积极,对于事业富于冒险精神,并全力以赴,渴望成功;他们倾向于对未来的成就抱较大的希望;他们常常把成败归因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少研究发现,男女的成就动机存在差异,并体现在三个方面:
(1)女性的成就动机强度要低于男性;
(2)男女成就动机的取向不同,男性侧重于工作取向,女性侧重于人际取向。男性努力工作,因为内在动机高,而女性努力工作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获得他人赞赏;
(3)女性有较强的“回避成就性动机”,成功给男性带来满意感,却使女性焦虑。第七章 性别差异心理学出现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观鼓励男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但不鼓励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女性从小被教育要有女人味,要服从、温柔、依赖,男性从小被教育要果断、独立、竞争,然而事业成功需要果断、独立、竞争,与男性特质相符合,而与女性特质相冲突。Horner(1994)认为,观念所产生的无形压力,使不少女性学会如何避免成功,也使不少女性刻意否定自己的能力及成就。此外,女性事业成功会担心不受他人欢迎、被他人嫉妒、报复,得不到所爱的人的接纳与同意等。景怀斌(1995)进行了中国人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男女成就动机差异呈扩大趋势。在小学阶段,女性成就动机水平高于男性,但从初中阶段开始,女性的成就动机水平开始低于男性,而且差别越来越大,在大学阶段,男女的成就动机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都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结果都发现,男生的成就动机强于女生,避免失败动机比女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