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的气质特征
(2020-04-07 23:56:46)
气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的名词。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第就曾经对气质进行了形象的刻画。他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液体———黄胆汁、血液、黏液和黑胆汁,它们分别来自大自然的火、气、水和土四大要素,而人的气质由四种液体为主而定。按照这四种液体的希腊语名称,分出了四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好动,易受刺激,很难把想做的事情进行到底,他们的心情变化迅速;多血质的人精大学力充沛,动作敏捷,情绪乐观,善于交际,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失败生交能够轻易地做出反应;黏液质的人平衡沉静,动作缓慢,当需要往心把注意力迅速由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心绪复杂;抑郁质理的人对不幸极为敏感,孤僻羞怯,容易疲倦和忧愁。一个人到底是属哪个神经系统类型,哪种气质?
要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身上会兼有几种气质类型的特征,更何况神经系统类型的决定因素虽有遗传性,但在遗传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背景的改变、学历的递增,在系统的练习、教育、生活情况的影响下,神经过程可能减弱或加强,其活跃性和转换性可能加快或减慢。如儿童多数精力旺盛,眼睛放射出喜悦的光芒,他们期望活动,容易强烈兴奋起来(抑制过程还不大发达),刚刚哭完,他们就会忘记,马上又可以大笑起来(神经系统高度活跃,感情不稳定)。可见这是普遍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可是,成人却与此相反,其中有不少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在不同情境中观察一个大学生,对他的气质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印象。
问题在于,感情常常能改变人们据以判断神经系统类型的外部表现。人在同亲人交往时,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使人觉得他是个胆汁质的人。当他处理复杂的工作问题时,却表现得稳重、镇静,使人以为他是个黏液质的人。可到了朋友中间,他又表现出一些多血质人的典型特征(善于交谈,性格快乐)。正因为这样,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的如下建议使人觉得很有道理:“遇到了生活中一般的喜和悲,应该做多血质的人;遇到了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应该做抑郁质的人;遇到了深深关系到我们利益的事情,应该似胆汁质的人;最后,当执行已作出的决定时,应该做黏液质的人。”
在什么情况下,气质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交际障碍呢?如胆汁质的人常同他人发生一些突然发泄感情的冲撞。比第如开始谈话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吵架,但也许是什么事情触犯了八章他(对别人来说,可能完全是小事一桩),于是他突然之间怒不可 遏。如果谈话对方是神经系统微弱型(抑郁质)的人,他将长期大学陷入委屈之中,导致孤僻古怪、谨小慎微,甚至会给人冷若冰霜生交的感觉,说话也会语中带刺。
可见,在诸多原因中,气质是一个往不可忽视的因素。黏液质的人(更不要说抑郁质的人)常常很难的群同胆汁质的人在一起生活。胆汁质的人坐立不安,容易冲动,手体心忙脚乱;黏液质的人则慢慢腾腾,四平八稳;而抑郁质的人又过理分敏感,对这些胆汁质的人也难以忍受。比如,一个同学(混胆汁质)回到宿舍对室友(黏液质)说,今天他们要去踢球。可室友已经打算在宿舍里看书或者上网查找一些资料,他对迅速改变计划感到困难和不快。但是混胆汁质的同学不明白这位室友气质的特点,不理解他为什么情绪不高、拒绝一起去踢球。结果,为此小事而影响了宿舍同学之间的友谊。众所周知,气质是一种存在于人身上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一个人固有的这种气质特点,决定了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只是反映了一个人情感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不涉及情绪和活动的动机、内容。
例如,对待工作,有些青年往往积极热情、充满活力,而有些则往往埋头不语、踏实肯干。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并非偶然地彼此结合,而是有规则地互相联系着,从而构成代表一定组织结构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对社会交往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已具有十几年教育经历的个体,他的气质必然也会比其他的社会阶层和人群有着更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尤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一群体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群体特征必然会显现出共同的特性。一个气质优雅、内涵丰富、待人热情、举止有度、口吐莲花的人,他的交际形式也是赏心悦目,令人难以忘怀的,他大学会给交际场面带来诗情画意、高雅脱俗的气氛和动人的魅力。生交建立完善的交际人格是全方位的,并不是一点突破、万般俱备的往心态势。比如知识素养提高了,并不能说明其余的人格特征都发理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但交际人格的各个成分是一个整体,是能够互相促进的。比如知识素养提高了,多少能牵及气质、性格的变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