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年人性格特征变化

(2020-02-22 12:23:19)
       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古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的说法,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性格的变化是可能的吗?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性格要想改变真的可以吗? 有人就说过,性格的造就从生到死,是一项永不停息的工程。大约从55岁开始,人的性格开始向两极分化,一些老年人变得固执己见,急躁易怒,孤僻自大,叫做“强化”;有些老年人则变得言无定见,行无定律,自卑自弃,叫做“弱化”。 特别在衰老较快的老年人身上,大家能够发现他们的性格变异很 120 大,原本安静内向的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原本自信心强的变得固执、倔强;原来做事认真的变得好钻牛角尖、斤斤计较;原本细心的变得疑心很重;原本练达的变得稍遇挫折就烦躁不安。 当然,每个老人的变化是不尽相同的,但从行为、情绪的变化上看,进入老年期,老人们有一些相似的感受和同样的行为。在这个方面,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 我国学者对老年人性格特征变化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1.时蓉华教授的研究 时蓉华教授曾经调查了164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老年人分为60-69名、70-79名、80岁以上三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急躁、抑郁、自卑、多疑、孤独感等性格特征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三个组的研究对象都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自认为自己很急躁。有老年人说:“我年轻时的脾气很好,很有耐心,现在不知为什么变成了急性子。” 也有老年人说:“我过去性情一直比较急躁,现在年纪大了,变得更厉害了。”老年人性格的这些变化,可能与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变差有关。 再加上老年人遭受的挫折也比过去多,面对挫折的容忍力却下降了,因此当有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来时,老年人往往就会表现得不耐烦、急躁,甚至动肝火、发脾气。
 2.李力等人的研究 专家综合了一些研究报告,提出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具有下面的一些性格变化倾向。 保守性加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对于先前形成的观念、习惯、作风有保守倾向。他们一方面保持优良的传统、习惯、作风,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为陈腐的框框束缚。 老人们十分支持自己所决定的看法,有时甚至表现得固执和顽强。但是,当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见解已经过时了,观点确实错了的时候,老人们往往也会毫不犹豫地服从真理,这时候,他们对于新事物的热忱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情感深厚,喜欢怀旧。老人对于故乡、老朋友或其他某种友好的感情比年轻人要深厚。老人们喜欢怀旧,回忆美好的往事,把它们当作珍贵的精神财富仔细保存。 有的时候,他们会把过去的事情过于美化,对着小辈们夸耀当年,一遍一遍讲述当年的经历。 有趣的是,许多老年人常常记不清一星期前发生的事情,而对于五六十年前的一次偶遇、一次聚会、和朋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记得清清楚楚,宛如历历在目。 沉稳、周到、谨慎。老年人一般办事稳重,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则按兵不动,不动声色。他们做事很讲原则,很有耐性,考虑事情周密详尽、有条不紊。老人的经验多、步子稳,他们办事用心专、有节奏。 老年人思维比较迟钝,反应不太灵活。但是经验丰富,因而往往判断比年轻人准确。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动作变得不那么灵活了,思索起来也比较慢,但老年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就是经验丰富,判断常常比较正确。 多忧、多虑、多疑。老年人多忧,常常表现为顾虑重重,他们求稳怕乱,不愿出纰漏。他们担心别人,操心的事情多;老年人多疑,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在逐渐衰弱,心里总有一种恐惧感,担心世界在离他们而远去。 由于听力衰退,常常只能看见别人在讲话,而听不清在讲些什么,因此着急而产生疑心。老人多虑,他们人生经验丰富,考虑问题全面,但容易因此而思前想后,不敢一往直前。 既沉默,也多言。老年人对于陌生人往往话很少,他们不太愿意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当遇到老朋友、趣味相投的人时,老人又会滔滔不绝地谈个没完。 向往长寿,害怕孤单和寂寞。人到老年,特别怕嘈杂、怕吵闹、怕纠纷,喜欢安静、乐休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长寿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老年人还特别怕孤独寂寞,因此有些老年人只要是力所能及,可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想以此来驱散孤独与寂寞。 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3.纽加顿的研究 美国学者纽加顿以40到80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历时十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性格具有以下特征。 122 一是有些性格特征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有大的变化,如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特征。 前者,到了老年期,性格仍然具有独立、自信和果断的特点。而后者,本来就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喜欢依赖他人的帮助,年老后,仍然是被动而闲散地过日子。 二是有些性格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向逐渐转向内向,主动逐渐转向被动。 40多岁的中年研究对象,往往富有精力,喜欢干些冒风险的事情,而60多岁的老年研究对象自我防卫功能比较强,求稳怕乱,变得被动、随和,性格变得内向。 
4.皮克的研究 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专门对老人性格变化的阶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性格变化阶段论”。 他把人的后半生分为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不是依据年龄,而是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来划分的,每一阶段,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转化。 一般来说,前四个心理转化阶段处于中年期;后三个心理转化处于老年期。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尊重体力 人到中年,体力逐渐下降,精力不如以往,而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却日益增长。 因此进入中年期的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不再倾向依赖体力来有效地工作。“用手”和“用脑”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的确,阅历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最大的财富。 第二阶段: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的人际关系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往往不再把异性作为性的对象,而为作为朋友对待,并努力发展新的、更具深度的人际关系。 
       中老年人在这一阶段,会更看重知己的价值。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可用来形容中老年人深厚的友谊。 第三阶段: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 进入这一阶段后,人的情绪从鲜花之“绚丽”归于落叶之“平淡”, 显得很是淡泊。 中老年人对于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热门人物、热门活动开始缺乏兴趣,很少参与。他们较多的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四阶段:心理上的刻板性胜过随和性 经过几十年的漫长生活,老年人逐渐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已经比较固定,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相当固定,形成了一套比较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这时,老人的心理上开始有闭锁的倾向,他们对于新的理论或思想不易接受,变得“顽固”起来。因此,这一时期内老人需要努力保持心理上的随和性和开放性,这样有利于适应老年期的生活。 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 年轻时有工作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把工作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十分有事业心,希望在工作领域打出一片天地。然而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老人就开始变得更加关心自己了,形成了新的评价自己的标准,他们评价自己的价值将单纯的以自己的为人为依据,而与工作的业绩无关。 第六阶段: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关心心理健康 年轻的时候,身体一般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一般人更关注心理上的快乐与痛苦;而到了老年,人的体力衰退了,身体健康经常出问题,于是老人往往十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相对来说,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就显得注意不够。这时老人应注意摆脱以生理健康为中心的想法,增加社会交往,充实心理生活。 第七阶段: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老人开始预感自己的死亡,并产生恐惧感时,就应以自我超脱的态度来看待,坦然地面对死亡。“自我超脱”可以通过继续为社会作贡献来实现,如帮助他人、加强友谊等,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充实的晚年,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皮克所提出的人生后半期性格特征七个阶段的理论,为老年人保持心理协调,安度晚年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标准。 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会在各个阶段遇到矛盾与挑战,因此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5.卡芬的研究 南非心理学家卡芬提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性格有以下特征: 健康及经济上的不安。 由于生活上不完全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感。
         兴趣范围缩小形成的孤独感。 对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 活动性减退。 性冲动减退。 对新的情况学习和适应都困难。 一个人孤零零地感到寂寞。 猜疑心、忌妒心加重。 变得保守。 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总爱回忆往事,性情顽固,不修边幅,邋遢,喜欢收集破烂。 上述所列的行为表现也许不会都在一位老年人身上同时出现,但我们的确可以在一些老年人身上发现类似的反应。 另外,日本心理学家新福把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分为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老年人性格变化好的一面有:比较慷慨,不赶时髦,关心事物的本质,深思熟虑等;不好的一面有:任性、顽固、保守、猜疑心大,动作不灵活,好忧虑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