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认知及其相关情绪

(2020-01-04 16:23:29)
         自我差异理论由希金斯(Higgins,1987;Higgins,1985,1986)提出,该理论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构架(参见图3-2):(1)自我认知的结构及它的各个成分及其比较———自我差异;(2)自我认知的作用,即与情绪的对应关系。

      在第一构架中,希金斯把自我界定为三个成分:(1)实际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具有的特质,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我概念;(2)理想自我,及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具备的特性;(3)应该自我,即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标准,因而也被用来作为对自身进行评价的标准,与个体的实际自我进行对照,而这种对照就产生了两种自我差异:实际—理想自我差异和实际 —应该自我差异。在第二构架中,希金斯认为两种自我差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负性状态,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情绪。他认为,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惩罚、责备,这种否定性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了焦虑类型的情绪。自我图式理论由贝克(Beck,1967,1987)提出,该理论认为,自我图式由一系列负性特质的集群构成,这个集群作为一种框架影响着个体对当前信息的理解,特别是影响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换言之,自我图式在内容上代表了在长时记忆中按等级组织的知识体系,在功能上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组织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并激活相应的情绪。作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各有千秋,却又有不足。希金斯对自我认知结构成分的说明有独到的见解,但对这一结构的角色作用(如引起特定情绪)甚至对结构本身的存在性的说明,带有很大的假设性,其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相关研究。贝克实验性地探讨了自我认知对情绪的关系和激活原理,说明了它的心理意义,但这种认知图式本身把认知和情绪结合在一起,对结构缺乏说明,更没有分析其中不同成分的作用。作者把这两种理论模型整合起来,形成如图3-4的构造,作为研究的理论构想之一。作者的另一理论构想是对自我认知及其社会性情绪的文化内涵的思考。他认为,无论对于自我认知及其机能采取怎样一种理论假设,都不能不究其特定的文化第三章 社会认知含义。

          原因在于:(1)自我认知的内容有其文化特性。无论是实际、理想、应该自我中的哪一成分,都是在具体文化中塑造的,都必然带有文化的烙印。(2)复合的社会性情绪(诸如抑郁、焦虑)有其文化特性。不同情绪条件在不同文化下引起的情绪不仅在程度上可能不同,甚至连性质也可能不同。因此关于自我的理论要具有普遍的意义,就必须说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上述理论构想的基础上,作者几年来以中国人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自我差异是否与情绪有特异的跨文化对应关系?(2)自我认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情绪有什么机能?(3)中国人的自我认知结构是否存在有独立机能意义的三种成分?(4)现代中国青年自我认知的特点是什么,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研究结论如下:(1)自我差异与情绪之间并不存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对应关系。不同文化下,有不同的表现模式。就中国人而言,无论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还是实际—应该自我差异,都对应于焦虑水平而不是抑郁水平。(2)自我认知结构蕴含着一定的情绪意义,它能被负载相应情绪信息的刺激激活,从而促进对这一信息的加工。(3)现代中国青少年的自我认知特征可概括为:深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人对自我的认知从自身外部体征和具体的情境,转向自身的性格特征和抽象的概念,反映出自我认知的内部指向性和深刻性。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突然关注起来,十分看重能力、才华,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关心明显增加。道德意识。自我描述中有关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内容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上,中学生已具有相当程度的道德意识。(4)中国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有相当大的重合,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统一意识,强调群体而较忽视个性的传统。(5)抑郁并不是中国人的易感情绪,把它作为自我差异的对应情绪或敏感指标是不恰当的。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自我认知的文化构造与自主机能论”。文化构造说是指自我认知的结构是由文化参与构造的,自主机能说则是指这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具有促进对相关信息的加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工和激活对应情绪的启动效应。图中显示:(1)文化是一个核心的塑造源,对自我认知、情绪和信息加工过程都发生影响;(2)自我认知在文化的影响下建立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并干预对有关信息的加工;(3)加工过程对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匹配或判断),并遵从文化的原则,而它的输出信息则可能激活有关的情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森田解读痛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