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作为神经质父母的唯一孩子,在十分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长大。弗洛姆14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惊愕地目睹了非理性行为席卷了他的日耳曼祖国,日耳曼人在反动思潮煽动下,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狂热放纵状态。弗洛姆产生了理解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本质和根源的渴望,他认为不管人格是否健康,都是由文化决定的。
(一)关于人格是文化的产物的研究弗洛姆把人格看成是文化的产物。他认为心理保健应该根据社会对所有个体的基本需要满足的怎样而定。因而,心理的健康不是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事情,关键的是社会满足的需要充分到何种程度。一个健康的社会准许它的成员彼此相爱,成为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人,而且促使个体完美的自我实现;病态社会则相反。弗洛姆认为,所有人都有先天对于健康(心理的、生理的)的追求。但是,当社会力量与天然的成长倾向发生冲突的时候,结果就产生了非理性行为———病态的社会制造出病态的人。
(二)创造人的动机弗洛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以创造的、生产的方式满足心理需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以非理性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他提出了以下五种从自由—安全感的两分法派生出来的需要:1.联系弗洛姆认为,我们每个人是分离的、孤独的和无能的,因此需寻求与其他人的联系。这种与他人联系或联合的需要的满足,对于心理健康者来说是极端重要的。非理性的行为甚至精神疾患是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后果。获得联系的方法有破坏性的(不健康的)、建设性的(健康的),与世界联系的建设性的、健康的方法是通过爱(广义的:性爱、情爱、自爱、互爱等)实现的,既满足了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同时也容许发展自我的完美的个性。联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易导致自恋,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不可能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不能摆脱自己去理解任何事物。
2.超越超越是指高于或超过我们作为创造物那样被动角色的需要。人意识到生与死的偶然性、生活的随机性的特点,就力图把被创造的状态转变为创造者,主动制造自己的生活。弗洛姆认为,在创造(子女、思想、艺术和物质利益)的行为中,人就上升到生活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之上,而获得目的感和自由感。
3.生根人类的孤独和微不足道,是由于切断了与自然的原始联系,没有了根基,这种状态是不能容忍的。生根的理想的方式是建立起与同类的兄弟情谊,这是一种热爱、关心和参与社会的感觉,也是一种团结的感觉。同时,这也满足了与世界联系的需要。
4.同一感人类需要作为独特个体的同一感,满足这个需要的健康方式是个性。通过个性的作用,一个人获得了明确的自我同一感,他们感受到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由别人塑造他们的生活。
5.定向结构人总是追求一种参照系或前后关系的结构,在这参照系中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定向结构的理想基础是理性,这包括以客观的方式观察世界(包括自我),真实地反映世界。我们的知觉越客观就越能触及现实,就越能成熟地、有准备地面对世界。非理性的定向结构是人对世界的主观看法,提供的关于世界图景或构架则可能是虚幻的。这种定向的结果使个人脱离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