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机密是什么心理
(2019-11-15 21:53:20)
标签:
心理 |
究竟有无牟利?咱是局外人,不掌握事实,就跳出案子谈吧——也许有,那就叫出卖机密,当然可恶。但是,也许没有,人家无利可图也无心作恶,纯然炫耀机密而已。然而,其为害,是同等的,不都是将机密泄露出去了?
现在,格外需要注意的,恰恰是后一种情况。因为绝无以身试法的动机,自然也就不自认为“坏蛋”,还以为挺有脸面,从而全无心理压力,不见鬼鬼祟祟倒是咋咋呼呼,胆子来得个大。
泄密这个箩筐,装着居心叵测的坏蛋,但是看来,稀里糊涂的傻蛋,也许比例要大得多。长假里出门旅游,你没见过长途巴士里那班口无遮拦的朋友?什么话题都端出来,什么禁忌都忘精光。公司里的营销战略,固然充当谈资;研究所待批的专利,只管和盘托出;甚至国家机密,也不当一回事。
出门在外,和谐相处,热情交往,理有固然。真的,此刻管你原先职位多高,是科处级抑或什么更高级,都得放下身段,成为平等的游客。但是,请注意了,作为公民,尤其身为党员干部或公务员,“保密法”切忌疏忽了。须知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情报的任何泄漏,其后果不可估量。也许在车厢里、餐桌上并无怀有恶意的人,但一传十、十传百,那就保不住!就是保护企业的机密,也须慎之又慎,因为这可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节点。头脑中失却“保密”这根弦,必定导致失却企业优势,使多年“焚膏以继晷”的心血付诸东流!同时,又必然给一己带来很多事后的司法麻烦。
据我观察,某些朋友高谈阔论之际没有“分寸感”,背后潜伏着一种低级趣味:故作神秘地抛出点“机密情况”,似乎可以显示自己身价不凡。甚至在酒酣耳热时,个别人言谈间,竟会以“比机密”来比身份——这事情“很保密,不到咱科级就听不到”、那规划“对阿拉公司的老百姓不扩散”……好像机密掌握愈多则身份愈不得了。如此虚荣心,实在很低级很可悲。
不禁想到我国核科学的开拓者、资深院士王淦昌。要比身份,我们有几个比得上他?然而当他六十年代初受命试制核弹时,一篇报告文学描述他是这样严格地隐姓埋名:“从此,他改名为王京,把个人的热情和智慧都熔入民族群体的利益中去。一大批像他这样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好像突然消逝了。”在试验场的工棚里,工人们只将这位王京视作“他们亲密的工友”。——这种高洁情操,值得钦佩。关键是摆正了个人和国家集体的关系。无非是大局所需,个人才参与若干机密,岂容泄露丝毫?你不知道我手握机密从而不认识我的重要性,又有啥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我唯一关注的,是整体事业的成功,别无他求。
其实,即使在大洋彼岸,虽说有“华盛顿无机密可言”的俗话形容那里的政治生态,可人家的专业人士对待国家委托的事业也一样认真。请看诺奖得主、物理学家费米及其同事们,从1940年起奉调进入一个“冶金实验室”。费米从此每天早出晚归,却从不对外道及具体工作。直到1942年12月的一天,费米在家设晚宴招待同事,见众多赴宴的科学家都对费米说“祝贺你”,费米夫人仍莫名其妙。她心中的这个“谜”,又拖了三年,到1945年核弹爆炸、日本投降,才得以解开。原来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就在那“冶金实验室”里制成,1942年底那个晚宴就是为此而举行。
安永会计事务所在去年曾经做过覆盖56个国家、1600个企业的信息安全调查,结果认为,和欧美企业相比,中国员工数据保密意识相对薄弱。据悉,为亡羊补牢,许多受访企业纷纷在内部管理和技术防范上升级,不惜花费。这是势所必至。只是我以为,还得同时来个思想升级才行,将那些以“比机密”来显摆的低级趣味都抛得远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