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应
(2019-09-22 10:05:25)
标签:
心理 |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者首先应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够作出客观的、恰当的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智力和道德潜能,对自己的不足能坦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或自傲,或自卑,由于所确定的目标和理想超越现实,对自己要求十全十美又达不到,为此总是自责、自怨、自卑,其结果使自己心理永远失去平衡,因而常面临心理危机。
(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心理健康者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而不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或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无法适应现实。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接受并悦纳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重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忌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他们虽然因挫折和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的体验中,更不会在严重打击下而轻生。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
(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理健康者能自觉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在挫折的境遇中,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和遵守社会公德。心理不健康者会因失去生活目标、生活的意义而郁闷不乐,或者由于理想的生活目标超越现实,因自己的能 ·力所限,为达不到目标而心烦意乱、焦虑不安。
(5)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心。心理健康者热爱并自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事业,因而工作是有成效的,并且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心理不健康者则缺乏责任心,因而工作常无成效或失败,常体验到生活的无奈、生活的无价值。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心理健康者对他人有移情性理解,能够给他人以爱。这种爱意味着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帮助等,因而有良好的、稳定的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常感叹社会或他人缺乏对自己的关怀和理解,而自己又缺少对社会或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因而少有良好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心理健康者对事情有独立自主的观点,不盲目遵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过分依赖他人求得安全和需要的满足。而心理不健康者则常盲从、依赖他人,也会将责任推诿于社会、父母、他人,或归于命运的不济、童年的不幸等。
前一篇:如何战胜心理自卑的方法
后一篇: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